【201231】上半年的最后一天。
(2012-06-30 14:32:48)
标签:
杂谈余光中逍遥游他们在岛屿写作 |
在我前几天还感慨说这黄梅时节并无什么梅雨味之后,老天似乎和我开了一个玩笑,天变得又闷又热起来,大有天天蒸桑拿的滋味,我老是想起去年从兰州回来,一下火车那种几乎喘不过气的感觉,是的了,这名副其实的江南梅雨季,逃不开,躲不过。
在网上下到了《他们在岛屿写作》。自去年金马奖颁奖典礼后,一直想看的一套纪录片。一共六部,每一部纪录一位台湾文学大师,如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王文兴、郑愁予、杨牧。还是我和蛋蛋走的近的那会儿,某一日的公车上,聊起这套片子时,我们无不感慨,大概也只有海峡那岸的人,才会做这样劳心劳力“盛事”规模的影像纪录,连名字都起得如此情意绵绵。
最先挑了余光中这部来看,大概也是这六人中大陆读者最熟悉的一位(关于余先生也有很多是非,暂且不表)。余光中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先西化后回归,余先生是位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从“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到之后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尤其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余先生自己说,“我的乡愁不仅来自于由于地理阻隔产生的感伤之情,更是由于我对于中国历史上那些与我生不同时的历史人物们的敬仰与思慕之情”。导演陈怀恩回顾余光中“人生这样的年岁”后,把拍摄余光中这一部命名为《逍遥游》。这也正是余先生的一首诗作,写于36岁人生最不逍遥之时,刚刚经历丧子之痛,又赴美讲学身处异乡,“逍遥游”恰是在说漂泊一生如何“不逍遥”。拍这样的文学大家,想来陈怀恩也是心存敬畏的,余先生太有学问,关于余先生零零总总大同小异的各式采访又太多,一部片子下来,总体观感还是太温吞了些,余先生海边打水漂和著作等身的画面倒是给人印象深刻,不过关于后者尚有不小争论。
我在微博上随手摘了句余先生《逍遥游》后记中的话,“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我尝试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拆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值得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