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标签:
电影童年青春成长怀旧校园 |
小学毕业十多年,同学聚会倒是每年一次,感谢有热心的同学张罗,尽管今年的这一次似乎要姗姗来迟。
下午宅在家里,看《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1986),这部曾获金马原著剧本奖、入围最佳剧情片、金钜奖;台湾教育部评定优良影片的电影,讲的也正是关于聚会,关于小学同学的故事,亦是一部能引起共鸣的好电影。
一帮乡下某小学同班同学长大成人后的几次同学会,牵出各人的成长历程。第一次同学会是在他们念高一那年,他们相偕回到母校探望恩师,却在郊游烧烤时发生不幸事件,令恩师痛失丈夫。第二次同学会是在他们大学毕业初踏入社会工作时,每人都对现状不太满意,正从事着低能儿的特殊教育工作的恩师了解了他们的际遇后,分别给予开导。第三次同学会则是在他们分别迎来不惑之年时,表面看来,经过一番奋斗,每人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有了成就,实际却是各怀心事,此次联谊的目的是帮恩师解决特殊教育所遭遇的种种困难。
导演柯一正是台湾新电影时期中生代的新锐导演,其所代表的是一种不同于侯、杨等人的电影诠释方式,几乎是以极为传统的电影手段来展现现代社会影像,更接近彼时台湾人的现实生活层面;编剧小野也颇有名气,演员阵容包括了胡茵梦、徐明、文帅、丁乃竺、陶德辰、张富美、葛小宝等人,演技自然。
“成长是个值得被反复书写的话题。
红扣子,黑扣子。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童年时光?
一个小小的物件,在被赋予了某种特殊代表意义后,在稚童的眼里,也成了区分喜欢不喜欢的标志。
讨厌打小报告的同学,捉弄老师,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做过或者曾经看别人做过同样的事吧,谁又说得清对错?
那些年追的女孩,当同桌的她披上嫁衣,新郎却不是你。
午夜的母校,已经不是昔日的容颜,同班同学一起坐在脚手架上,怀恋往事,谁是谁心底的感怀?
长大了,你我都变成了不像自己的自己。
幸运的是,成年的我们还有要一起守护的人,要一起守护的梦想。
原来竞争中彼此的假想敌,心底却你想成为我,我羡慕着你。
电影里近三十年的时光流淌,
你是不是看到了自己?
是不是也是我们年少时候的模样,又会不会是我们将来在社会里跌打滚爬以后的写照?
他们中有着我们的影子,他们的故事里有我们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斑驳影像里,爱这样娓娓道来的曼妙时光,不做作的真挚情怀。
岁月是把杀猪刀。要诚实的面对自己。
你脑海里是不是还有第一次自我介绍时的画面?
谁不是这样长大的呢?流水他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再也回不去的小时候,有好多后悔,却又感激那时的一切才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如果有心有闲,不妨搜出来看一看。前阵子大热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与之相比,你会发现有那么几分似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