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温情脉脉
(2011-03-09 19:56:46)
标签:
校园电影小感受温情 |
近来心眼小脾气又不好,说话还没头没脑,实在是连自己都要抱怨自己。到昨日下午为止,总算交掉了上学期的所有课程论文,如释重负的感觉真好。这几日,努力寻找状态,希冀于好好享受这个春天。
托教室排不开、老师排不开的福,下午又拿到了新的课表,周三下午外国电影史,周四从早到晚类型电影研究、电影产业经济、电视栏目分析(我不得不承认,从本科到读研,课程“名称”也是与时俱进,越来越牛了)不消停的排满了一天。哭笑不得的和同学开玩笑说,一周剩余的几天,正好可以整个五日游消遣。我实在是被动惯了,不适应太清闲的日子。
豆瓣已经没有过去那么热衷了,偶尔留点观影记录而已。从更新上一篇博客到现在,只看了几部国产片(虽然很多人对此不屑,我却是只能看得下去国产影片,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文化隔阂么,似乎这也预示着我始终上不了高度了。当然我并不否认确实大多数都是惨不忍睹),恰恰也是贺岁档的作品。
印象最好的是《我爱HK开心万岁》,除去满眼熟悉的TVB明星不说,影片中传达出的屋村人情味着实让人欢喜。虽然某种程度来说,这是童话得不得了的电影,于春节档期倒是颇为适合的。一边暗暗想着能靠钱解决的都不是问题,一边又沉浸于欢乐、怀旧、温馨的氛围,心里念叨着开心就好。至于《最强喜事》和《神奇侠侣》,通通是看了就忘的游戏之作。《将爱》三个段落三种情愫,或两情相悦,生活的丰盈和平淡正在掩盖爱意;或委身现实,却在现实的生猛之中猝不及防地感念;或只有到天之尽头海之边缘,方可诉出沧桑的情怀。但让我感动的其实不是电影本身,而是那些过往的情结,尽管我对十多年前的那部偶像剧已然全无印象,倒是影片里的几首插曲听着不错。改编自著名美国电影《男人百分百》的《我知女人心》,诚然(我用这个词的频率着实高,尤其在论文中)拿来主义值得鼓励,但归根结底还得感谢两位演员的号召力。刘德华尚在意料之中,巩俐是颇让人惊喜。虽然不是合我胃口的女演员,但我极喜欢这部电影里她透着的那种韵味和气场。如此有“女王范儿”,那几十套行头随意换换,往镜头前一站,基本可以秒杀掉其他人。还有朱时茂导演处女作《戒烟不戒酒》,电视电影的范儿。题材选的接地气。演员大多也都是春晚熟面孔,表演风格以及剧情设置更是与许多经典的春晚小品如出一撤。种种无巧不成书还是夸张了些。在经典难以重现的今日,也只能怀揣一颗宽容的心,去挖掘这部还算有诚意的电影里还算能挖掘出的亮点,毕竟比起其他国产喜剧片,它还不算乏味甚至低俗。
我倒是极喜欢外国电影史课上看的那几部一百多年前的短片(后来的很多外国片我看不下去,这1900年代的无声短片倒深得我心,哎),《义犬救主》、《月球旅行记》、《火车大劫案》……影片虽短,却着实吸引人。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爱、鲍特或是布莱顿学派,等等,各种电影类型、元素早在那个时候都轮番出现并不断开掘了,只是现在的电影语言和技术更成熟罢了,这似乎也在另一个层面说明了讲好故事的迫切需要。
某日闲来乱翻书,读到这段,做了摘抄:今日学术多病,病在温情不足。温情藏在两处:一在胸中,一在笔底;胸中温情涵摄于良知之教养里面,笔底温情则孕育在文章的神韵之中。短了这两道血脉,学问再博大,终究跳不出渀渀荡荡的虚境,合了王阳明所说:「只做得个沉空守寂,学成一个痴呆汉。」——「语丝」的语丝,《辩证法的黄昏》。实在觉得颇为中肯。再套用这个作家的另一句话“总想着为自己混沌的襟怀供养一丝清气”,默默地想,我要做个温情脉脉的人,无论胸中,亦或笔底。
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在博客里写这么多字,前言不搭后语中我自己都有些许不习惯。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