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的忙碌暂告一个段落。
今天,星期五。
30日也就是明天是交读书报告的最后期限,实在不想在周六的时候再跑去一趟学校,决定赶在今天完工。
花了将近一个多星期完成读书报告,一直忙到今天凌晨一点多。
写读书报告看来的确是项浩大的工程。
《万历十五年》《江村经济》,哎,有那么多的书为什么偏偏挑中这两本?
从寒假开始读,断断续续的在这个星期勉强算是通读了一遍。一直以来对读后感啊,读书心得这些都满排斥的,用LCL的话说就是我自己的想法干什么要写给你看啊。呵呵
让我来个煽情点的句子吧:这几个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院子里家家户户的灯都熄了,唯有我的小卧室里那一盏台灯的光仍那么耀眼。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亮黄色的灯光下是我埋头奋笔疾书的身影,真是个好孩子哪。
杨老师说要交A4纸的打印稿或是手写稿。是个麻烦。
用电脑写写博客这种短小的文章还问题不大,写读书报告的话就会没有灵感,颠三倒四,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好。手写。
先是一遍草稿,涂涂改改,画了好几个箭头,还标了好多修改符号,我的草稿看来也要能算上天下奇观了,估计隔上一阵,我自己都要看不懂我的草稿了。
重新誊写是个艰巨的活啊,看着眼花缭乱的草稿,一字一句的抄着,A4的纸上很快密密麻麻全是我的字迹,好有成就感。
七七八八下来,两篇读书报告竟然写到了一万多字,着实也吓了我一跳,难怪写了那么久,等暑假里有时间再慢慢敲到电脑里吧。
上午,两个小时的短片策划考试。
十道选择,三道简答,一道论述,四十分的分值。
前面的十三题都是既定的答案,虽然都没什么充分的准备,但不严的监考使得平日的笔记派上了用途。对大家而言,也算得上公平吧。
真正能显点水平的也就最后那题了吧:从83版《射雕英雄传》、87版《红楼梦》、《大长今》《绝望主妇》中选择一部,写出剧本分析和可视性分析。
平时积累显然不够,这四部虽说都不陌生,但还真没哪一部是完完全全看完的。挑了《红楼梦》,疯疯癫癫地又没头没尾写了一通,应该还过的去吧,等分数揭晓了再说。
昨天,星期四。
下午短片制作课王老师放了每组同学制作的短片。
《手机》《牵手》《面包爱情》《爱情变局》《人生若只如初见》...加上我们的《小葛》。
这一学期的这门课就在这些片子的放映中结束了。
稚嫩也好,粗糙也罢,看着大家的杰作,很有意思的说。
我想我们都是典型的眼高手低,但从中也学到不少了吧,将来,精彩会继续...
星期三。
上午在大会议室听了著名电影艺术家吴贻弓的讲座。
漫谈中国电影。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吴贻弓有点陌生,但提起《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都会让人回想起昨日的激情。
整个讲座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吴导讲到他的影片《阙里人家》时即兴演唱的那首由他作词,杨矛作曲的插曲。很简单,两段,每段四句,一共八句。地方特色鲜明,歌词相当的有味道,乡土味极浓。
一条汉子硬铮铮,
跟着队伍出了村;
花开花落年年有啊,
孩子大了不由人。
西边日落东边升,
冬天过去又开春;
我爹的爹是我爷啊,
我儿的儿是我孙。
正是:阙外千重浪,阙里一家人。这是吴导的第八部电影,也是吴导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电影。
星期二。
中午十二点,学生会学期末总结大会。颁发了优秀学生会干部、干事的证书。
拿着优秀学生会干部证书的时候还是蛮开心的,虚荣心还是那么重,以后得更加好好干。
星期一,似乎没什么值得记一笔的事了,平淡也好。
暑假的时候,班上将有两个去香港学习的名额,由香港表演艺术资助委员会委员、中国司法部在港公证人李伟民律师赞助,自己只要出来回机票就行了,今天引得众多同学报名。呵呵,20多个人里面选2个人出来,竞争激烈不容易啊。
到此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