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应学生通讯社老师的要求作的一篇文章,发表在最近一期的院报上,多少有些过于空乏的说教了,贴在这里吧~
理想中的课堂也很简单: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把精心准备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讲台下的学生或认真听讲,或埋首笔记,偶尔眉头紧蹙,低声讨论一下问题,积极响应老师的提问。一派其乐融融的求知氛围。
再看平日的课堂,显得“喧闹”了些:三五成群闲聊的,趴在桌上瞌睡的,忙着发短信的,耳朵里塞着耳机听音乐的,更有高科技的,上课带来的笔记本不是用来辅助学习的,而是看看电影,打打游戏,上上网之类的。还有些同学更是夸张,迟到或是干脆缺课。课堂,一时间俨然成了放牧场,难怪网上有帖子说现在的大学生“上课梦游化”,“逃课普遍化”,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这叫人如何能不痛心?“还课堂一片清净”势在必行!
迈入南艺,我们中的大多数同学并不容易。寒窗苦读十几载,文化与专业两手都要硬。经历了专业考试,经历了高考,到如今坐在理想大学的教室里,怎能就轻而易举放松自我,甘于沉沦下去?大学是求知深造的地反复,四年的时间转瞬即逝,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倍加珍惜。四年,总要有一些成就,努力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四年后我们所具备的能力与素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今日课堂上所学。试想,身处在一个嘈杂的教室里,多数人视课堂纪律为无物,没有一种好的学习气氛,又怎么能保证日后的成功?
法国社会学家爱米尔·涂尔干观察到,纪律提供了一种道德符号,使得班级这样的小社会的正常运转成为可能。从小我们便接受着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不迟到早退不吃东西的教育,曾经我们的课堂也是鸦雀无声;而现在,这些好习惯过了十几年居然被忘得一干二净,难道坏习惯也会随着年龄慢慢增长?课堂上已经习惯于听老师说诸如“讲话的同学会影响到想听课的同学”的言辞,不难想象,教学中猛的插入这样一段要遵守学习纪律的说教是多么的煞风景,打断了原有的课堂节奏,也少了课堂上应有的和谐。
孟子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对于缺课,学校早有明文规定。根据《南京艺术学院普通本科学籍管理条例》第五章第十五条,学生“累计缺课超过该课程的1/3或经任课老师随机抽查旷课达3次(含3次)以上者”,将不能获得该课程的学分,须缴费重修。而对于遵守学习纪律这方面,更需要的是我们的自觉性。
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活泼好动,追求自由无拘束。其实,纪律与自由并不矛盾,它们之间对立统一。没有纪律的约束,自由成为放纵甚至破坏,整个课堂也就会陷入混乱,没有丝毫的自由可言。宋人朱熹早有言: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
课堂纪律,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需要我们给于高度重视的,这是对任课老师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既维护个人利益,也是维护集体利益。谁都不想因为小小的疏忽而给自己造成学业的耽误,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烦恼。细节决定成败,当我们还课堂一片清净时,也正是向自己的梦想迈进了一步,向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