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的生理特征 --ZLSC

(2010-07-16 16:20:58)
标签:

杂谈

分类: 谈古论天

中国人的生理特征

标签: 人种  2009-07-23 23:39

我们所知的中国人,特别是华夏族后裔中会有很多相似的生理特征,而这些和黄种人的生理特征有部分的相似,其中大致如下:

一、蒙古摺                                   


蒙古褶。在眼的内角处,由上眼睑微微下伸,遮掩泪阜而呈一小小皮褶。中国大部分人有这种褶,而外国人却无此褶。蒙古褶在眼内角的特殊皮肤褶皱,在或多或少程度上把泪阜遮盖住。 蒙古褶通常是上眼睑褶皱的延续,它的发育与鼻梁的高度有明显的关系,很发达的内眦褶仅仅见之于低鼻梁的群体中,鼻梁的高度和蒙古褶之间在群体内部存在着负相关; 但是,低鼻梁对于蒙古褶的出现不是必要的条件,无论从整个群体来说(例如黑人)或从个别个体来说,低鼻梁的人可以完全缺乏蒙古褶。蒙古褶是中国人的一大特征(但也不绝对)。

从下面的眼睛,你应该可以分辨人眼的特征吧。

   

二、铲形门齿

炎黄子孙三大印记: 铲形门齿、青斑、内眥褶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近日研究发现,在炎黄子孙身上有三项区别於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的生理印记。
一是铲形门齿。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中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而白种人有这种门齿的只占8.4%,黑人只占11.6%。
三、蒙古斑(Mongolian Spot) 

是指新生儿的骶部和臀部皮肤出现色素聚集,呈现出灰蓝色斑块。民间传说,是小孩投胎时不听话,被打青了屁股所致。该特点是显形遗传,一对染色体中,只有有一个出现该基因,就会发生该色素聚集现象。这个特点在东亚、北亚、东南亚、南非、爱斯基摩人、澳大利亚人、北欧都有出现。但一般以东亚和北亚出现频率最高,在汉族中,该特征的出现频率达到94%,在蒙古人,达到91%左右,在北亚的Buryat、Yakut等人群中,出现频率为100%。一般蒙古斑会自然消失,但有的个体会保存终生,这种现象在爱斯基摩人中比较常见,我国汉族也常见此现象。蒙古斑绝对不是古代蒙古人血统的标志!!是东亚、北亚、东南亚、北极、南非都常见的特征,而且出现最高频率也不在蒙古人群中。 

日本帝国主义在1930年代侵华战争把该特征虚构成“蒙古血统标志”,并以此作为其侵略中国的理论借口,美化其侵略大肆宣传,当时欺骗了很多人,其流毒到现在仍然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四、小脚趾复趾形态 

汉族人群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小脚趾复形特征。也就是小脚趾的趾甲如同“劈”成了两半,外侧的的小,内侧的大。这种小脚趾复趾形态,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但在汉族人中出现频率最高,民间传说是山西大槐树的标志,认为是“劈”开做的记号,这是没有依据的。小脚趾复趾形态不是畸形,因为他不具有功能障碍,是早期中国先民因为基因突变产生,后期由于没有功能障碍和自然选择性,所以一直保留至今。小脚趾复趾形态也有延迟特征,有的人小时候不表现,成年后才发育明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