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买书自有网上买书的好处,可以淘到平常不太在一般书店里能看到的书——虽然这种乐趣远不能和在破旧的书店里“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的发现相比。前几天买到的是温源宁在三十年代写的Imperfect
Understanding,中文译本出自原国际关系学院不被现在很多人知晓的“大人物”杜南星之手,书名译成了《一知半解》,不同于钱锺书先生当年一篇评论文字里的《不够知己》。据说此书还有另一个江枫先生的译本,沿用了钱先生所译之书名,尚未得见。
第一次听说温源宁的名号已经忘了在哪里。第一次让其人与其书留下深刻印象当是在读张中行老先生的《负暄琐话》时。记得书里回忆张老在上大学时上过温源宁的课,后者流利的英语让人难忘。后来张老在上海工作,无意间发现了这本Imperfect
Understanding,于是意识到温的英语不仅讲得地道,写起来也是一把好手。
此言不虚。虽然无法看到原文,但单从南星的译文来看,温源宁的文章也是正宗的英国散文。夹杂着英国人特有的绅士气,文中不时穿插上独特的英式幽默(也可以看成是嘴巴刻薄),都反映了温高深的英文造诣以及英国散文作家带给他的影响。钱锺书先生说他在文章里多用“春秋笔法”,语含褒贬却笔锋婉转。但这“春秋笔法”恐怕也正是印证了温文章里随处可见的英国味。
书里用速写的方法为十七位作者的相识画了近似于Caricature的画像。其中大多数都是当时的文化名人。看罢全书,我认为以对吴宓、徐志摩、辜鸿铭三人的刻画最为有趣。《吴宓》一文如是开头:
吴宓先生真是举世无双,只要见他一面,就再也忘不了。有些人,非给你介绍一百回不可,而且,到了一百零一次相逢的时候,还得重新介绍。
在说吴宓长相成熟时,作者又开了他一个harmless
joke:
有些人不懂得年轻的滋味,吴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实际不到五十岁,从外表上看,你说他多大年纪都可以,只要不超过一百,不小于三十。
模样鲜活,跃然纸上!对于辜鸿铭,奇人自然要用奇笔写之。之前看过一部辜氏的传记,但二十几万字的大书居然还没温源宁这短短的文章让人“心有戚戚焉”!原来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有人如此精辟的分析了辜氏奇特的心理,这一心理,简单说来,就是“耻与人同”:
他留着辫子,有意卖弄,这就把他整个的为人标志出来了。他脾气拗,以跟别人对立过日子。大家都接受的,他反对。大家都崇拜的,他蔑视。他所以得意洋洋,就是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时兴剪辫子,他才留辫子。要是谁都有辫子,我敢保证辜鸿铭会首先剪掉。
这样的句子,真的可以说是typical English
style了。
温先生或许真是一位英国绅士吧,为人怎样后生不得而知,为文确实谦虚。也不标榜“还大家一个真实的胡适”之类,只说自己的了解是“一知半解”。世上的人物恐怕也本不能完全被了解,“一万个人心目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而温先生的文章,也就如一张张剪影,无法叫人看得真真切切,但到此也便足矣,可以说恰倒好处。《一知半解》里十七篇小文章篇篇短小精悍,加起来也不足六十页。但这些文章就如精致手链上的翡翠,分开了看是颗颗光亮,合在一起看也是如星珠串点,读来兴味盎然。唯一的遗憾是此书的英文版已难以觅得,虽然南星先生的翻译很是精到,但恐怕还是失掉了一些。。。温源宁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