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走遍中国 |
悬空寺怀着一颗好奇和激动的心而去,当到寺庙门口从下面往悬崖上的寺庙看去给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层层叠叠的阁殿,只有十二根带表十二个节气的柱子顶天而立,它能历经千年风雨甚至地震而不倒实在让人赞叹中国古劳动人民的辛勤智慧,值得一看哦,可从大同直接包车过去,顺便会到北岳恒山,有时间还可去一下应县木塔,这样可节约倒车时间也比较划算,门票好象是60,我们学生证可以减半.
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值得称“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来形容县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悬空寺的“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悬空寺就是靠这些碗口大小的木头支撑了上千年,绝对是一个奇迹
上下联通都靠这些栈道,下面就是悬崖胆小的人真的不敢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