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过万圣节,我们要和sister class
一起共度,于是每个孩子需要costume,穿着各种各样的衣服,领着糖果篮去敲门。
到了老外的教室,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审美眼光,普普通通的一间房间,和我的是一个格局,一样房型,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艺术感,不是看几本书能解决的。
同样城隍庙买来的东西,配上不同的垫布,感觉就出来了;一样的水果篮,摆放角度不同,又是另一种风格;一根披肩,被老外系在头上,配上大妈穿的练功裤,化身成阿拉伯公主。她的意大利老公教我们做南瓜灯,看着这个长得像阿汤哥的男人,拿着刀,上下飞舞,一会儿,就制作成功,就像个居家男人,倒也是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浑身充满艺术感。
仔细看看,发现他们真的很会用色,即使正红,柠檬黄,紫色,也能很协调的搭配起来。另外格局也摆放得很协调,不会有不平衡的感觉,总能给人一种惊艳,看看样样随意而不刻板,可以简单操作,暗地里埋怨自己,这么简单的摆放,怎么早没想到呢。回到自己的教室,怎么做也是差口气,照同事的话说:“他们总能把精品和垃圾搭配成最漂亮的。”说到头,还是创意和实践的完美体现啊!
得,补课去!
可是,我补什么呢?怎么补呢?艺术感要在充满艺术的氛围中长期熏陶出来的。
就像炒菜,有柴米油盐未必能做出一桌美味佳肴来。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要突出个人,要融化在大众中间,不要张扬,荣誉都是集体的,个人只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连穿件裙子也要全班女生约好一起来穿。喜欢的事要做,不喜欢的事变着法儿喜欢,也要去做!
小时侯,老师的评语有各种各样,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兴趣问题的,如果被老师提到做事凭兴趣,言下之意可能就是没有恒心。
小学班级里有一个同学,身材比例很好,柔韧性也好,被选做练体操的苗子,结果被班主任硬生生扣下:“书也读不好,练什么体操。”回家告诉大人,爸爸说:“书读不好,说不定练体操倒是她的特长呢!”哎,好好的一棵体育苗子被扼杀,后来读书也还是没有读好,有苗头的事也没轮上做。
不是说功课不好才练体操,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没有兴趣,事情没法做呀,顶多是交差,我们要做的是把自己的兴趣发挥到极致,如果和自己的事业联系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啦。
艺术感觉大概也是需要通过长期的一代一代人的潜移默化和沉淀吧。
嗯,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