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e-jjj.com/images/blog/article/200610451902424.jpg
秋天就这样悄悄的来了,
路边的梧桐树虽然还是绿色的,变黄也会在一夜之间,黄昏的斜阳照射在灰色的老房子上,斑驳而沧桑,沿着路边掩映在梧桐树下一排老洋房,中间也会夹有一座整旧如旧的房子。假如灯火辉煌,那一定是挪做他用的老洋房,由于工作的关系,上班的地方一直在老洋房和新洋房。。
第一个工作地是复兴中路上的一幢独栋洋房,不知什么年代,但最起码也是三\四十年代的吧,沿马路有很茂盛的法国梧桐。当时车库做我们的办公室,坐在办公桌前,透过车库栅栏式的小格子窗,可以看到花园的全貌,靠着围墙种着一排树木。
春天是最美的时候,蔷薇花倚着外墙的楼梯,开得房子整面墙都是,姹紫嫣红,爬山虎也悄悄的趴在围墙上,不动声色的慢慢向上攀岩,花园里经常有野猫闲庭信步,可能这里也是他们的天堂。
“深红浅绿状不得,日斜池畔香风来。红能柔,绿能软,
浓淡参差相宛转。舞蝶双双谁唤来,轻绡片片何人剪。”
最喜欢的,还是二楼转到三楼的走道,很宽敞,也很明亮。那时候的人设计的房子,好像从不吝啬过道面积。房间也不全是方方正正的,有的凸出来,有的凹进去(不好意思,不懂建筑),还又不用的壁炉。三楼面积不大,有着斜斜的顶,有一年下大雪,我爬到三楼,看下去,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那时外婆还在世,经常在中午的时候,给我送些小菜。
后来,这幢房子据说卖掉了,前几天经过,看到外面围着白色的栅栏,窗子边也围着一圈白色的边框。也不懂是什么风格,只是满心想知道,蔷薇还在吗?是否今年花开别样红?
一直想知道这幢楼解放前室做什么用的,是谁的私家住宅,实习的时候,有同学告诉我,她实习的地方是解放前某国民党政要外室的私宅,上海的老洋房总是有故事的。
第二个地方,座落在建国西路上的,由三幢洋房和一座花园组成。小桥流水,草木葱绿。花园里还种了各种树,也第一次吃了桑葚。
有一幢楼我一直不敢去,也不敢看的。据说在文革的时候,有人从上面跳下来摔死了。有一次,几个人结伴一起进去了,屋子由于长久没人住,有股霉味,地板也是嘎吱嘎吱的响,拍恐怖片倒是可以的。走上前楼,倒不觉得恐怖,很宽敞明亮。据说这几座房子解放前是一个国民党的办公地,但是家属也住在这里,所以不知道到底派什么用处,也不知道是谁的,只知道各处都有电铃,一按,仆人就会悄么声的出现,底楼是他们开会和办公的地方。
http://blog.e-jjj.com/images/blog/article/200610473505728.jpg
有时候还会有惊喜的发现。有一次,我竟然的厨房过道上发现一个非常漂亮的橱柜。上面的花纹甚为精致,可是竟被当作碗柜。问阿姨为什么不放到别的地方,阿姨回答道谁搬得动啊!不知道是不是红木的。还有一次,在一个电工间的小旮旯里,发现一张嵌着墨绿色皮面的桌子和一把配套的椅子,历经几十年的风霜,还是能看出原本高贵的气质,皮面竟然也没有开裂,只有一些小细纹,看来这几样家具都是以前留下来的吧。
现在的地方,也是非常美的,草坪数个,鸟语花香,暂且称之为新洋房吧。第一次去的时候,别人问我这里很漂亮吧,嘴上应着,心里却不可置否。其实,缺少的正是老洋房精致的大家风范,即使成为没落贵族,还有一身傲骨。
上海老洋房,令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也许有的没有名,却也在向人们述说一段历史故事,就像是旧日的淑女名媛,铸铁的盘花栏杆静静的看着幽静的路上“法国梧桐”的茂盛和凋落,也目睹了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