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的“90后”农民工【图组】

标签:
回家路90后农民工陈刚通化市一米阳光休闲 |
分类: 经典图片 |
蹬着高跟鞋,套着黑丝袜;穿着嘻哈裤,染着黄头发——春节前,早报记者在上海火车站用镜头记录了这样一群“90后”的返乡务工者。
他们有的在上海打工,有的来上海转车,或举家返乡,或三五好友同行。他们没有肩扛蛇皮袋,不再手拎涂料桶,而是手拉行李箱,带着给家人的礼物。
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大军中,他们和自己的父辈相比,对于工作和生活有着不太一样的看法和要求。他们拿着两三千元的工资,做着一周单休甚至无休的工作,闲暇时喜欢去网吧;他们“不愿意做重体力活”,在家乡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来到城市时间长了却觉得也“就那样”。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要求社会特别关注这一群体。据中华全国总工会2010年的统计报告,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初次外出年龄越来越小,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2岁。年轻的他们选择在外漂泊,离家的愁绪随着时间慢慢替代了新鲜感。
“为了生存,我们早早成人,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寻找梦想。为了梦想,我们把命运比作淤血,把挫折当成病,却仍保有不可言说的骄傲。为了骄傲,我们一年无休止地学习、劳作,不断付出与牺牲,在城市里暂时安顿下来,甚至扎根。为了根,现在,无论如何,我们要回家。”时评人宋石男在专栏文章中这样写道。离家打拼的苦人人都可以想见,而这些新成长起来的青年仍然想要自己去经历。
“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这些深具中国烙印,体现着中国城乡二元特色的称呼如今似乎又冠在了这些“90后”头上,在他们自己看来,城市对他们从“新鲜”渐渐变成“陌生”。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打扮更加“新潮”,选择工作的标准更加多样。
常常有人说,新生代农民工不如上一代会吃苦。据统计,他们工作的企业中,56.8%有明确的加班规定,最长的加班时间甚至超过10个小时。与上一代相比,他们仍然是肯吃苦、肯奋斗的一代。与土地的关系越来越远,他们在新的时代发展中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然后面对这些选择,他们如每一代年轻人一样感到迷茫。
怀有憧憬的他们,在城市里试探,充满个性的他们,在试探中有了不同的感受。回家或者回到城市工作,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个性,更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老家和大城市相比,这种抉择是失衡的,春运是回家的路,这段路连接着家乡和工厂,也连接着过去的生活和未来的梦想。春节临近,他们踏上回家的旅途,也必须思考自己以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