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良师益友
摄影.文字/陈刚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良师益友。”孩子们做有趣的事,不仅能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还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绘画中,孩子们常常在最初的绘画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创意的乐趣、一种心灵的满足、一种情感的体验,绘画的过程会使孩子们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龄前幼儿虽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基础,但是,思维还没什么定势,不受外界影响和束缚,往往会出现异想天开的现象,这是最难得的,也是最宝贵的。为了更好地从小培养幼儿想象、创新、求异的能力和多角度思维的意识。根据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在开展此类教学活动过程中,我总结了几点经验和体会:
“幼儿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幼儿自主学习”是以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发展幼儿个性为宗旨,以更好的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的环境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学习,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理论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它摒弃了以往
“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的弊端,以幼儿为中心,着眼于幼儿的主动发展,促进每个幼儿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的一种指导性的教育理论。在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中,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的是机械的模仿及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技能的掌握,幼儿的学习被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冷落。那么,教师应如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幼儿在认知活动中的主体性,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乃是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幼儿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1、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利用直观演示法可以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设备再现教学内容情境或收集与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让幼儿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如:在绘画《海底世界》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鱼的模型玩具、图片,并布置了《海底世界》环境,幼儿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对鱼发生了兴趣,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直接感受各式各样的鱼中来。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在作画中,非常自如,积极主动,想象力也非常丰富。
2、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
幼儿爱听故事,老师可以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幼儿从富有情趣的故事之中,有事可想,有事可明,有事可认,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如:在画《神奇的小树叶》活动中,我运用这个故事:“一天,有个小朋友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一片森林里,森林里有个老爷爷送给他许多小树叶.当他拿起树叶时,树叶忽然变成了许多小动物,有小鱼呀、蝴蝶呀,还有小鸟呀,好多好多的动物,他们在由树叶变成的山呀,树林里呀……”。通过故事启迪,创设想象情境,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们的创造思维。每个小朋友都制作出了他们心中美好世界,
“树叶”贴成的房子、 “树叶” 贴成的汽球、 “树叶”
贴成的花瓶……,一个个奇异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小朋友们的创造力和想象空间。
3、设疑启智,创设问题情境。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思维的启动,无不被问题所诱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将幼儿置于问题情境中,幼儿有了疑问会去发现,去探讨、去创造。这样可激活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积极状态,使之不断去思索,不断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使他们真正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如:绘画《蝌蚪》活动中,我提出了“蝌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蝌蚪的家在哪儿?”“蝌蚪在干什么?”“蝌蚪的身体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等问题。让小朋友们带着问题去想象,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了。
二、启发点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是一个个体,个性不一,能力有别,知识经验缺乏或认知策略不当,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小朋友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即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提出问题,起辅垫导向的辅助作用。
1、当幼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困惑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及时给予点拨,能为幼儿扫清参与学习的障碍,以将鼓励幼儿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学习。“点拨”不是传统的讲授法而是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注重启发式,在幼儿踮着脚且够不着的情况下,教师给予点拨。如:在一次制作《蜻蜓》活动中,奇奇选用了透明塑料薄膜来作蜻蜓的翅膀,选用小木棒作蜻蜓的身体,然后用胶水来固定,几次都没固定成功。她开始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时,我对她说:“我们平时除了用胶水来粘贴固定,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用来粘贴固定的?”经我的启发,她去找来了双面胶、透明胶,通过不断的尝试,解决了难题,获得了成功。
2、拓展升华,激活幼儿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可运用语言创设情境,启发幼儿想象与创造,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推向新的高潮。如:绘画《有趣的蜗牛》活动中,当小朋友绘画了一只蜗牛的主体后,我就提出有趣的启发性的语言:“你画的这只蜗牛是蜗牛一家中的哪个成员?蜗牛宝宝和爸爸、妈妈在做什么?”
“蜗牛宝宝喜欢在哪儿玩?等等,他们会在这些语言的启发下,思维得到拓展,出现了绘画创作的兴奋点“我现在要画蜗牛爸爸,蜗牛宝宝骑在蜗牛爸爸的背上去动物超市”
“我画的是蜗牛一家去春游”他们边说边画,其乐无穷,非常快乐。
三、大胆放手,给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
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给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纲要中指出:“幼儿美术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应注重活动前的体验,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情感受体验,发现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感受力。”如:在《蔬菜》主题活动中,我先为小朋友们准备些蔬菜的图片让幼儿观察,然后让他们参与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让他们参与布置“蔬菜世界”环境。并引导他们用各种方式进行自由探索:我除了引导他们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鼻子闻,并鼓励他们剥开豆夹、剥去芋头的皮、切断莲藉等方法“解剖”蔬菜,还让他们边观察边与同伴交流讨论,使他们充分体验、感知蔬菜的特征。孩子们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获得了有关蔬菜的名称与外形特征以及内部构造等知识,为他们的美术创作积累了经验。
2、给幼儿自由创作的机会。美术是幼儿最重要的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美术活动幼儿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及思想,并且每个幼儿的美术表现方式、水平不同。因此,教师要为幼儿美术创作提供多种展示方式,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水平来表现、交流、分享。
(1)给幼儿自由选择表现形式的机会。如:在《蔬菜》美术活动中,允许小朋友自由选择表现形式。如:绘画可选择写生蔬菜或蔬菜想像画或蔬菜印画;手工可选择泥工蔬菜或剪贴蔬菜。
(2)给幼儿自由选择美术材料的机会。如:为小朋友提供了彩色水笔、毛笔、棉签、广告颜料、橡皮泥、各种色纸、卡纸等各种材料,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给幼儿自由表现画面主题内容的机会。如:在《蝴蝶》绘画活动中,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蝴蝶在花丛中跳舞》;有的小朋友画的是《蝴蝶与小朋友游戏》等。
(4)给幼儿自由结伴的机会。在活动中,允许小朋友自由选择同伴进行合作,允许个人创作。在活动中自由度大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四、正面评价,增强幼儿自主学习的信心
自信心是儿童发展的推动力。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现代心理学认为:“幼儿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才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上。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夸奖。如:在写生《有趣的叶子》活动中,平时不爱绘画的译炜,拿着画面上有三块大小不一的绿色色块及一团黑色色块的画,高兴地对我说:“老师,你看,这是我画的,绿绿的是叶子,黑的是蜗牛,蜗牛肚子饿了,想吃叶子了……”他平时不喜欢参加绘画,虽然,这不是一张很好的作品,但是,我接过画认真欣赏,并对他说:“你今天有进步了,好棒哟!”并俯下身,抱他、鼓励他。经我的鼓励和表扬,译炜更有信心了,并主动提出要再画一张。我太高兴了,再次鼓励他,并启发他:“你能把叶子上叶脉画出来吗?他不好意思地说:“我不会”。我鼓励他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你想画哪片叶子呢?”他指给我看。这时,我引导他观察叶子的形状及叶脉的脉络。译炜的绘画信心增强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儿童的世界就是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探索,他们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自己的真世界。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幼儿以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自由的空间里,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