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通山水帘洞钟乳挂壁【图文】

标签:
罗通山水帘洞钟乳挂壁陈刚通化市一米阳光旅游 |
分类: 原创作品 |
沿南门千层石阶而下,便见一处高20米、宽30米的石灰岩溶洞。洞内水流湍急,至洞口轰然下泻,落差15米,“水帘洞”由此得名。洞顶悬崖峻峭、巍然拱起,显得异常雄伟壮观。洞厅四壁穹窿斜上、高耸特出,洞内暗河曲折、水流潺潺。洞侧上下,列笋悬柱参差竖立、造型各异。在洞内深潭中,生活着一种十分奇特的“四脚鱼”,体长达7——10厘米,黑褐色鱼体呈不规则的黑色斑纹,头扁平,鳃羽状,腹部呈浅粉色,躯干背部有不明显的脊沟,尾侧扁,四肢细长,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无蹼,眼退化,但感光十分灵敏,经专家鉴定为洞蝾螈,属罕见的有尾目蝾螈科两栖动物。
由水帘洞西侧沿石阶上行约200米,在深谷幽壑之中有一座孤高挺秀、特立不群、四邻不靠,独立无依的“影壁崖”。影壁崖长达100米、高近40米、宽仅1米余,两壁直如刀削、齐若斧劈,犹如天外飞来之石,为罗通山增添了几多情趣。特别是两株坚硬如铁、蜿蜒遒劲的古榆同影壁崖相依相伴,其一挺拔茁壮如男子汉阳刚之美,另一婀娜多姿如娇羞之姿,其苍老的树根胀破石壁,伸入泥土,显示出穿崖破壁、石破天惊的生命伟力,游人戏称“夫妻树”,对此无不拍手称奇,叹为观止。
顺影壁崖斜上西行,便到东、西两城间的“界城”。沿界城北上,过“了望台”,北行200米便是罗通山的制高点“烽火台”。烽火台位于东西两城交界的险峰上,海拔1090米。这里即可鸟瞰东西两城,又可俯视柳海辉古道,是古城最重要的防卫设施,也是吉林省最早的通讯工具。古时每当发现敌情,白天点放狼烟,夜晚燃放烽火,向城中报警,以了解敌情。1993年8月在原遗址上重新修复,其台基长20米,宽12米,高6米,顶部周围留有8个垛口,游人站立台上,放眼远眺,柳河、梅河、辉南部分岗峦村镇、阡陌良田,尽收眼底,素有“烽火台放眼观三县”之称。有诗云:罗通山城几经秋,烽火高台尚存留。山下兵马驰古道,山巅狼烟滚云头。汉唐旧迹埋荒草,罗通逸事传未休。登台放眼观三县,骋怀遐思壮千秋。
在烽火台东北有一条小路通往“背阴洞”。背阴洞坐落于罗通山北麓,洞旁两峰夹峙,洞口坐北朝南,洞顶怪石嵯峨,四周古木葱郁,因终年不见阳光,故名背阴洞。沿洞口内行12米,即可到达宽1.6米,高2.5米的门厅,越过门厅便是高15米,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大厅,四壁钟乳挂面,纹理奇异,七个大小不均的洞口布于大厅周围。沿其中右侧洞口下行,经过高14米、宽1.5米、长20米的走廊,便可到达面积为400平方米的第四层天洞大厅,大厅左上方为塞冰洞,洞内结冰终年不化,塞冰洞外端为“小石林”,石柱高10-15厘米不等,粗的如碗口,细的如蜡烛,排列紧密。沿天洞返回洞口10米处,便是七重地厦的入口。顺17米人工扶梯垂直下到地面,便是第一层地厦,在地厦两侧,各有一个天然拱门,经左侧拱门步入宽15米,长19米的第二层地厦大厅。大厅周围洞口罗列,左方为夹壁洞,洞内有一高21米的并列两根石柱,称为“擎天柱”,上至厅顶,下至地表,顶天立地,擎天柱周围有一0.8米宽通道,游人可绕擎天柱一周。延二层大厅向下40米余,到达三层地厦,在三层地厦左上方有一蘑菇岩,系钟乳堆积而成。下至第四层地厦,左右方各有一个上行洞口,可与天洞相连,右下方则是无底洞之口,无底洞洞口狭窄,仅容1人垂直上下,洞内呈锥形,底部面积为20平方米。经过无底洞螺旋形通道,可到达地河,水流潺潺,击石有声,游人至此不得前行。相传光绪末年,有10多个道士带百余包蜡烛探险背阴洞,历时三天三夜,也没走到尽头,因此,罗通山有走不到头的背阴洞之说。
顺烽火台沿城墙西下500余米,便至“北门”。北门乃西城要塞,山势险峻,悬崖陡峭,城门两侧向前伸展,形同双冀,又如倒瓮,故名瓮城。城墙顺山势构筑,叠压紧密,垒彻坚固,甚是壮观。门垛下有阶梯形排水道,城中积水可顺阶流出,敌人却不能屈身钻入,显示出高句丽工匠的智慧技巧。城头巨树丛生,墙壁苍苔密布,显得古老苍劲,又生机勃勃。有诗云:西城称要隘,北塞属雄关。两山凌云立,一门锁雾寒。墙似一瓮卧,垣如双翼展。将士易防守,敌军难登攀。
在东城南瓮圈,山坳有一清泉,水流汇成清溪,蜿蜒潺缓流淌。溪畔山坡,野草丰茂,郁郁葱葱。乃古时守城士兵牧马、饮马之地。因而山坡称“牧马坡”,清溪名“饮马溪”。山民采药垦荒,常在坡边、溪畔发现马衔、马蹄铁、马鞍等饰件。想当年“五花”照月,“八骏”追风,人喊马嘶,驱策奔驰。而今岁月流逝,幽静空寂,伯乐不在,难寻骐骥。
此外,罗通山还有“穿心洞”、“通天洞”、 “道士洞”、“蜜蜂崖”、“南天门”、“一线天”等众多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