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文图】

标签:
地球一小时活动陈刚一米阳光瑞尼亚женя杂谈 |
分类: 世界新闻 |
我在这里也向所有博友们倡议:“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http://img1.qq.com/tech/pics/16573/16573093.jpg十二月十五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二零零九年活动,在北京市规划博物馆正式启动,并呼吁公众在二零零九年三月二十八日晚上八点三十分至九点三十分熄灯一小时。
http://img1.qq.com/tech/pics/14773/14773791.jpg
据了解,此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全球十亿人,一千座城市加入到其中,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欧梦达表示:“‘地球一小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北京、上海、香港灯这些中国城市所做的环保努力走进世界的视野。”同时,他希望该活动对我国二零一零年前实现节能减排百分之二十的能效目标提供最大的支持。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别副主任那华倡议:“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村民,只要关灯一个小时,我们都能为减少碳排放做出实际的贡献,改变地球的未来。”
目前,来自六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七十四座城市已经承诺参与该活动,包括中国香港。同时,“地球一小时”活动正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推广。
http://img1.qq.com/tech/pics/16578/16578384.jpg活动推广大使杨澜表示:“‘地球一小时’活动是全球性的公益活动,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提高公众节约能源的意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http://img1.qq.com/tech/pics/16578/16578389.jpg活动推广大使郎朗表示:“黑暗环境中欣赏音乐更能高度集中,完全投入旋律之中。那一刻,你会深受感动,并会引发想象力。”
http://img1.qq.com/tech/pics/16578/16578368.jpg活动推广大使李冰冰表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节约能源。我希望能用我的力量,号召更多的人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一起表达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
http://img1.qq.com/tech/pics/16578/16578391.jpg活动推广大使马未都表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让我们一起行动。
杨澜、李冰冰、郎朗、马未都等公众人物将作为该活动的推广大使,号召公众参与。
(“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2009年,“地球一小时”的目标是希望全球1000个城市的约10亿人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何时?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晚上8:30—9:30
何地?
目前已确认参加”地球一小时”行动的城市 (还在不断增加中)
列表中确认参加的城市均满足了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条
1.有标志性建筑关灯
2.市长的支持
3.有当地的知名人士担任地球一小时大使
为什么这么做?
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我们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参与到”地球一小时”中来是个人、企业、领导和政府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这也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
我们的愿景
2009“地球一小时”的目标是让个人、家庭和企业尽可能多的参与进来,关闭灯光和其他电器一个小时。
“地球一小时”旨在让全球社会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让他们意识到个人及企业的一个小小动作将会给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怎样深刻的影响——小小改变就可能成就巨大影响。
同时,“地球一小时”活动也为出席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各国领导人提供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变革,希望各国首脑达成一个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取代《京都议定书》。
“地球一小时”的历史发展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在悉尼展开,有超过220万的悉尼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随后,”地球一小时”从这个规模有限的开端,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很快席卷了全球。2008年,有35个国家多达5000万民众熄灯以表示他们对“地球一小时”的支持,并证明了个人的行动凝聚在一起真的可以改变世界。2009年,“地球一小时”希望能在全球1000个城市中进行,能有10亿多的民众参与到其中。
在距“地球一小时”活动两周不到的时候,全球参与这个活动城市已经超出了原先预计的1000个城市的目标。迄今为止,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89个城市参与活动,这个数字每天还在不断地攀升中。
目前,参与到“地球一小时活动”中的国家有:
Argentina 阿根廷
Australia 澳大利亚
Belgium 比利时
Belize 伯利兹
Bermuda 百慕大
Bolivia 玻利维亚
Brazil 巴西
Bulgaria 保加利亚
Canada 加拿大
China 中国
Colombia 哥伦比亚
Costa Rica 哥斯达黎加
Demark 丹麦
Fiji 斐济
Finland 芬兰
France 法国
Greece 希腊
Guatemala 危地马拉
Honduras 洪都拉斯
Hungary 匈牙利
India 印度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
Italy 意大利
Jordan 约旦
Kenya 肯尼亚
Korea 韩国
Kuwait 科威特
Latvia 拉脱维亚
Malaysia 马来西亚
Mexico 墨西哥
New Zealand 新西兰
Norway 挪威
Peru 秘鲁
Philippines 菲律宾
Poland 波兰
Portugal 葡萄牙
Romania 罗马尼亚
Russia 俄罗斯
Scotland 苏格兰
Serbia 塞尔维亚
Singapore 新加坡
South Africa 南非
Spain 西班牙
Sweden 瑞典
Thailand 泰国
Turkey 土耳其
Ukraine 乌克兰
United Arab Emirates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United Kingdom (incorporating England) 英国
USA 美国
Wales 威尔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