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天然之作
P2 鬼斧神工
P3 别有特色
P4 巨石擎天
P5 偶见绿色
P6 看不清的标志碑
P7 好大的洞口
P8 天然堆砌
P9 夹缝里生存
P10 一线天
P11 别有洞天
P12 玩儿累了歇一会儿
P13 在洞里意外接到妈妈的长途电话

P14 天然滑滑梯
寻找卞和洞
海草/图文
一直以来,每个双休的第一天必定去看望年迈的公婆,第二天则是自己随意支配的时间。那个风和日丽的周日,特别适合外出采风,可是一天时间不能跑远,而周边地区已基本转完,于是和老公扒在网上找呀找,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叫“卞和洞”的旅游景点,且是俩人都没去过的地方,不是说风景都在远方吗,咱今天就稍跑远一点,希望能不虚此行,能够有意外惊喜和收获。
之前只知道“卞和洞”的一个大的范围,具体位置却需要边走边问。“卞和洞”顾名思义应该在一座山上,咱就朝山的方向行进。到了山下一打听,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人和我们一样,知道附近有个“卞和洞”,却不清楚“卞和洞”的具体方位。于是我们把车停在一个学校的门口,俩人分头寻问,可能还是我运气好吧,在一个小路口遇到一位开小店的小老板,话刚问半句,人家手向上一举,极其老练的告诉我我苦苦找寻的“卞和洞”,就在他小店的前方位置。看来这位小老板做这“卞和洞”的免费“向导”不是一天两天的了,肯定经常会遇到外地来此一游的人打听询问,我当时就想,当地政府为何不竖一块路标呢,一块路标既花不了几个钱,还能向外地朋友宣传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顺着小老板指明的方向,沿着一条两旁均为农家住户的小巷道直登山顶。山不算高,也没什么植被,一块块天然形成的东倒西歪的巨石,显得很有特色。老公替我背着个大包包,我则背着个大相机,一边远眺这淮河边美丽的小县城,一边寻找那传说中的“卞和洞”。这里没见到像我们一样的游人,只有几个男孩儿女孩儿,估计都是住在附近的孩子们相约一起登山嬉戏。当我还在东抓西拍时,老公招着手喊我过去,说是找到“卞和洞”了。
待我气喘吁吁赶过去,顺着老公所指,那几块巨石交错露出约两三米深的洞口,当时都以为这就是“卞和洞”,有点小小的失望,后来知道我们当时所处的位置是“卞和洞”的后边,真正的洞口在它的前方,要绕很大一个圈子才能过去。反正是来玩儿的,有的是时间,转呗,找呗,不急。别看这不起眼的小山,走起来还是相当有危险的,山石很光滑,没有什么可以攀扶的,和老公相互嘱咐,一步一小心,毕竟老胳膊老腿啦。
据介绍,“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位于怀远县荆山。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名。洞由巨岩天然巧成, 石型圆润,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温暖如春。唐宋以来游人不绝,留下不少题咏。宋苏轼(东坡)《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即指此。洞内原有唐胡曾《荆山诗》碑,惜已毁。
如今映入我眼帘的“卞和洞”,是开放的,无人管理的,洞不深也不大,里边卫生很差,到处都是垃圾粪便,真是可惜了古人留下的这块宝地。孩子们倒是玩儿得开心,从这个洞口钻到另一个洞口,洞里的石头都让他们磨擦的光滑又干净,如果再年轻个十岁,我想我也会参与进去,在“卞和洞”里玩儿捉迷藏的游戏还是很有趣的。
其实这里真是个不错的地方,民风纯朴,山美水美,如果政府能出面开发和管理,一定会吸引很多游人前往,毕竟这里有一个春秋时楚人卞和献璞的“和氏之璧”的历史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