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冢头古镇

标签:
声名苏轼茶水往事沿河文化 |
分类: 诗画山水 |
http://s16/mw690/001mmt4ggy6GfjiGC0Def&690
从郏县县城东行12公里,就要进入冢头古镇了,我心里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激动。或许是留在记忆里的梦想,我是怀着寻找的目的来到冢头的。我想,古镇的孤寂和清愁大概最适合我这样的人去寻找、去触摸吧。
虽说是冬天,却没有一丝寒风,迎着炫目的阳光,我的脚步轻踩在红石铺就的街道上,深怕我的脚步声惊醒了古镇千年的梦。我感觉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贪婪地吸吮着这清新的空气。相对于喧嚣的都市,古镇宁静了许多,天也蓝了许多。
不太宽的街道两边是斑驳的墙体,多是明清建筑的商铺。我小心地走过每一个铺子,仰望着每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一座两层楼的二楼窗台下观赏着让人心颤的手工艺品。我好奇的目光总是停留在一些别人不太在意的地方。我发现一座老式门楼前挂着膏药的招牌,招牌下挂着一串用木片串起来的膏药模形。一位老者身边放着一根拐杖坐在罗圈椅上晒太阳。上前一问这膏药就是他熬制的,是祖传下来的。沿街商铺的主人见行人走进店来也不招揽生意,任来人随意挑选。主人很是恬静淡然,即便你什么也不买,主人也没有丝亳愠怒,笑脸把你送出门。让你感受到的是妙不可言的和谐温馨。
街两边时不时有个深宅大院,拐进院里你会发现这是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筑。建筑群错落有致,房屋的墙体多是“里生外熟”砌筑方法,里层为土坯,外层为青砖,中连拨石,坚固一体。地基和地上几层为精雕细琢的红石,红石台阶,青石板铺门,几进的院落,给人以幽深的感觉。我的目光在各处停留。百年老屋屋顶透出古朴,由于年代久远,有段院墙塌着豁口,几扇雕刻着精美花鸟走兽的旧木窗镶嵌在青砖和红石之间。我伸出手去,轻轻触摸老屋厚重榆木门上那一道道沟壑和裂纹,让人感到它的厚重和沧桑。指尖划过那覆盖着层层青苔的墙体,把粘在指缝里的墙土拿到嘴边吸吮了一下,舌尖是涩涩的、苦苦的、咸咸的。这味道是古老茶道上茶叶、咸盐、烟叶留下的味道。让人处处感受到岁月沉淀下来的古扑气息。在这样的老宅里,不知演译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些宅第都是过去古镇繁荣时那些经商的富足人家和出去做了官儿的人家留下来的。如今保存完好的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解学士故宅、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秦都司宅第、统兴油坊等。
冷不防,从宅院里跑出一个穿花袄的小女孩儿,身后跟着一只花狗,这让我想起儿时的梦,有着那个流着鼻涕穿着红袄的邻家女孩儿。
镇西北有一处坐北朝南的古楼,被当地人称为“明清楼”,为明代梁文才举人故居。据梁文才第15代孙梁俊勇介绍: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李自成曾在此楼上休养治疗伤寒,病好后在附近的柿园大战中一举打败明将孙传庭。古楼留下了沧桑历史的见证。
顺着南街一直来到蓝河岸边,紧挨码头的岸上有一段石砌的城墙,墙根儿下就是许洛古道和宛禹古道的交汇处。城墙内是乾隆年间官居翰林庶吉士的刘斯和宅第和山陕会馆。山陕会馆虽然破旧却气势犹在。大殿、戏楼、抱厦、过厅、都是飞檐挑角,雕梁画栋。在一个镇建有山陕会馆,可见当年冢头的商贸之繁荣。
徜徉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之间,用心聆听和感悟它们讲述尘封和湮灭的历史,心事浩茫。光阴荏苒,往事越千年。手抚斑驳的墙体,触摸残存的历史,由衷地感叹世事的沉浮和人生的短暂。建筑不朽,文化永存,而人,则如同草芥蜉蝣,渺小似过眼烟云。
昔日冢头的繁荣实于面前这条蓝河及沿河边通过的许洛古道和宛禹古道密切可分。
蓝河发源于禹州市文殊乡的鸠山脚下,水流充足,清澈似镜,春末夏初,水涨鸭戏,岸柳飘絮,桃花映水,游人如织,过去古镇的这段蓝河被称为郏县八大景之一的“蓝河春涨”。蓝河对冢头格外眷恋,环绕镇西和镇南向东南的汝河飘然而去。
蓝河边是喧闹的。从春到冬,总见镇上的姑娘媳妇们打扮得光鲜的样子,着篮子便向码头走来,即使不是珠光宝气体态丰腴,也个个端庄水灵,河边坐定,捶布声、笑声不绝,惊得树上的鸟儿飞了,船工也走了神。
因上游采煤造成水位下降,整条河流干涸,垃圾成堆的河沟里有一排红石砌成的长长平台,还能看出码头的痕迹。岸上断断续续的马道似乎让我看到了刚刚过去的马队,马脖上的铃声还余音绕耳……
明清时期,这里高楼林立,商铺鳞次栉比。明末清初开辟的“万里茶道”南起福建武夷山,北到俄罗斯恰克图,南阳赊店是一个中转站,而冢头则成了北上禹州这条支道上茶商们食宿歇脚的一个驿站,茶、盐以及后来的烟叶、粮食很快便让这里兴盛起来。从这里可以窥溯到冢头上千年的文化踪迹和通商历史。车马所经之处,石佛寺、十方院、大王庙、天地庙、陕山会馆、明清楼等等,可以想见冢头这个古镇曾是何等的繁华。苏轼当年是走过许洛古道的,他在蓝河岸边的石佛寺写下了“郏邑冢头蓝溪东,石佛古寺享盛名……”的诗句。乾隆年间的中州名流、郏县才子仝轨在《冢头镇》一诗中写道:“黄阜已随沙嘴没,蓝溪犹绕寨根流……惟有健儿偏气象,呼卢处处酒家楼。
据史料记载:汉文帝之母薄姬曾到纪信庙凭吊在楚汉“荥阳之战”中因保护刘邦而故去的功臣纪信,发现此地“黄阜蓄锐、蓝溪藏精”,意欲百年后葬于此。薄姬死后,汉文帝刘恒遵照母命将其葬于蓝河之滨。朝中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年年都来谒拜。冢边渐渐兴起了集市,酒楼、饭庄、茶馆、货栈等,成了一座小集镇。后来人们就叫冢头镇。
沿古道穿街巷,来到了西街上的一座红石桥。桥面铺设的红石经风霜雨雪,被打磨得光亮可鉴。
说起这座桥还有一个故事:明嘉靖十三年,知县陈王绶从浙江永嘉赴任郏县,途经冢头,因蓝河桥低坡陡,其母从轿内栽了出来。陈母对儿子说:“我儿到任后,要多为百姓办善事,先在这里修座高桥。”陈遵母训,遂捐俸禄并倡众募捐修桥。整座桥由红石砌成,共有七孔,桥身雕有精美图案,横向雕有两条栩栩如生的巨龙,头北尾南,构成“二龙驮桥”之势。历经四百七十余年,如今依然完好无损,桥上车水马龙。
一桥相连,桥东商贸繁荣,也让桥西的茶馆和风味小吃声名远播。
遍布街巷的茶馆是桥西一景,茶馆源于“万里茶道”时期。每隔几户就会有一家茶馆,茶馆很简陋,不少仍旧是小瓦屋、原木桌、小矮凳、粗瓷碗。来人桌旁一坐,店家便续上茶水。来人或喝茶聊天,或喝茶打牌,一坐就是一天。不论茶馆老板还是喝茶者,对茶艺也不甚了解,就是一方民俗。
最有特色的饮食,还属张长安饸饹、曹石头羊肉烩馍、赵赖孩烧羊肉、赵大海烧鸡、杨家油酥芝麻烧饼等。饸饹面由特制的饸饹床压制而成,出锅后浇上有二十几种名贵香料熬煮鲜羊肉、羊骨而成的鲜汤,再配以青葱和芫荽,加上薄片熟羊肉,淋上羊油熟的辣椒。饸饹面讲究的是“一白、二青、三红”,白指的是面,青指的是葱和香莱,红指的是辣椒油。看着汤红,闻着味香,吃着筋道,才是上等饸饹面。而曹家的羊肉烩馍最关键的是火候。待羊肉爆炒差不多时加水放再放切成细丝的饼馍和羊肉一起烩,放早了馍塌架囗感不好,放晚了馍太硬,烩出的馍又软又香才是上品。冢头的小吃,不论哪种吃起来都会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就要离开冢头了,我带了些烧饼、烧鸡等好吃的特产,但带不走的是古镇的朴实和宁静。临别时,我回望古镇,还是按耐不住怀惴着的每一丝留恋,那些沉淀的古镇文化让我震颤。更深的古镇秀色藏在我内心深处让我回味悠长。
http://s1/mw690/001mmt4ggy6GfjoFYWIc0&690
http://s16/mw690/001mmt4ggy6GfjtFNzF4f&690
http://s4/mw690/001mmt4ggy6GfjyQ9tF33&690
http://s8/mw690/001mmt4ggy6GfjDFTxB87&690
http://s13/mw690/001mmt4ggy6GfjHXw3a7c&690
http://s5/mw690/001mmt4ggy6GfjO1xC434&690
http://s1/mw690/001mmt4ggy6GfjSJ82I20&690
http://s3/mw690/001mmt4ggy6GfjX41OO4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