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的来历

标签:
民间故事文化 |
分类: 诗画山水 |
http://s14/mw690/4a4d1b0cge15b29502b2d&690
说起“姑娘”,许多人不难理解,会说那不就是指未婚女子吗?但古代却没有这个称呼。从唐代开始才出现姑娘一词,说起姑娘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河南省的郏县。
始建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的郏县文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庙大成殿的月台前,有一块巨大的龙陛石,造型独特、雕刻精美、寓意深刻。如果你近前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它与别的龙陛石的不同之处。上边的二龙戏珠,通常都是“火焰珠”,而这里的却是一只“蜘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它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说的就是姑娘的来历。
唐朝德宗年间,郏县城北的大刘山,森林茂盛,溪流淙淙,山脚下的溪流边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兄妹二人,他们以打柴狩猎为生。后来哥哥娶了一个媳妇,温柔贤慧,姑嫂相处如姐妹。不久嫂嫂生下一个天真活泼的男孩子,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人生无常。有一天哥哥又象往常一样进山打柴,因大雾弥漫,道路湿滑,不小心坠入悬崖,嫂嫂上山寻夫,又被饿虎吃掉,家中留下姑侄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山花开了一季又一季,树叶落了一层又一层,不知不觉中妹妹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杜鹃花一样娇美的她,吸引了村里的唯一的秀才来向她求婚。她对读书识字的人格外敬重,暗中也喜欢这位秀才,但她还是婉拒了他,她说:我的哥哥和嫂嫂不在了,我得把我的侄子抚养成人并考取功名后才能嫁人,恐怕不会有人愿意等到那一天。秀才为她的言行所感动,就相约等候。
光阴荏苒,院里小侄子出生那年载下的香椿树也有碗口粗了,侄子过了乡试也成秀才了。这一年的秋试,大秀才带着小秀才一起进京赶考,妹妹独自一人在家苦苦等候,她天天站在村前路口的大石头上使劲儿张望,可就是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夜幕降临,她怅然若失地回到家里,要铺床展被时裙带自己脱落了下来,当时也没有在意。因思念,一夜寝不安枕,第二天,晨曦临窗,她推开房门,又看到捕食蚊子的蟢子(长脚蜘蛛)从房檐上垂了下来,飘舞若飞。这时候她把昨晚裙带脱落的事和这件事联系起来,心想祥兆迭连出现,这难道会是偶然的吗?难道今天有什么喜事不成?在当地有种说法,裙带自松和蜘蛛倒挂都是好事的征兆。果不其然,日近正午,一官差快马加鞭前来报喜,说是她的侄子和未婚夫双双考取进士,就要衣锦还乡了。她喜不自禁,连忙梳妆打扮,等候亲人的到来。
妹妹被当地官员树为道德典范,其事迹也上报到了朝庭,唐德宗李适知道后为表彰她的义举,亲自题匾“姑义如娘”,以孝行天下。时任宰相权德舆就此事写下一首绝句:“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这首名为《玉台体》的诗被载入《全唐诗》中流传至今。这首诗,写的是闺情,文字朴素含蓄,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份、情态,将一个让人爱怜的闺中女人形象跃然纸上。既耐人寻味,又别开生面,成为历代传颂的爱情诗名篇。
到明朝英宗年间(1459年),再次修复郏县文庙大成殿雕刻龙陛石时,根据文献记载和传说故事,就有意雕刻了“二龙戏蜘蛛”的图案。“姑义如娘”一词留传久了,就渐渐简化成了“姑娘”。 唐、宋代以来,“姑娘”或与姑母同义,或与小姑同意。到清代,将“姑娘”作为未婚少女之称已经很普遍了,如《红楼梦》中林姑娘、宝姑娘等等。到今天,“姑娘”的释义好象更宽泛一些,未婚的女子或者年轻女子都可以叫姑娘,自己的女儿年龄不论多大父母似乎也愿意称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