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学效率 |
分类: 教学与管理 |
1.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仍然侧重知识立意。尽管高考命题正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但由于多年来一代代“遗传”所形成的“惯性”,基层教师观念的转变却还远远没有实现,知识的传授仍然重于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我讲了没有?我讲了多少?学生做了没有?学生做了多少?”在这一观念的主导下,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满堂灌”的局面,甚至导致“出力不讨好”的结果。这也许是目前基础教育不基础的一个原因。
课堂目标实施缺乏科学含量。教学中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模糊不清,笼统;不符合课程基础;不太合乎高考大纲和教学大纲要求,与高考联系不够,特别是起始年级就教材讲教材现象特别严重;课堂目标量化不够,杂乱无序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学效率。
2.组织课堂教学的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寻求灵活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实际上,许多教师不顾各类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不注意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单一的讲授方法组织教学,教师在台上唱“独角戏”,学生成为被动的“看客”。这样常常会出现“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的场景;或者出现让几个学生回答回答问题点缀一下气氛,表面热闹的场景,实际上还是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浏览式的灌输教学,只注意教材知识的直接输入,和教材的告知方式一样,不研究章节知识的入手点,不注意知识接受的难易和多少,教师只是知识的传声筒,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教学缺乏科学的启发点拨,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附庸。老教师老方法,新教师老方法,教学层次低,照本宣科,缺乏科研含量,会直接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3、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机械呆板,不顾及学科、学情。
应该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师还是应形成比较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帮助教师科学有效的组织教学。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人只具备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模式单一,一味灌输,一味挤压,死拼时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熬苦了学生也熬坏了自己;很多人缺乏教学智慧,不讲模式,不研究模式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关系,不研究模式与学生与高考的科学联系;有了模式就机械地死搬硬套,不知道合理变通,一个模式打天下;对模式的多样性研究不够,新授课、习题讲评课、复习课,新授课中的预习课、讲读课、反馈复习课等课型的灵活运用不够。没有模式和有模式却陈旧死板,缺乏科研含量,都直接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4.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策略、技术、方法运用不当,课堂上形式主义盛行,“只知道这么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现象很普遍。
比如课堂提问。目前新课改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问题得以实现,问题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课堂提问愈显重要,必须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加强对问题的科学组织。
再如课堂小结,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时间段应是学习的高效时间段,却往往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有的教师仅仅是自己把“所讲”的重点内容重复一遍,有的干脆因“时间紧”给予省略。既没有对新学习的要点加以提示,也没有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炼(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了。根源主要在于缺乏课堂整体设计,时间意识和环节意识薄弱。
再如课堂导入、多媒体的运用、板书等都存在着一些技术失误,这也是造成学习效率不高的原因 。
5.作业布置和课后训练不合理。
由于教学指导思想的错误、课堂结构的不合理、以及课堂技术运用不当,导致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益的低下。于是“效率不足,时间来补”,“课内不足课外补”,大量的课外作业“压”到学生那里,使他们根本就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甚至没有了从容思考的时间,学习变成了简单化的机械劳动——就是背诵教师讲解的答案, 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形势下,学生不会也不可能有时间思考,几乎提不出任何问题。同时,由于教师布置的作业过于统一,没有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作业量过大,因此就出现了大量的抄袭作业的现象。尤其可怕的是,学校教学管理中,对不讲效率、加班加点的现象给予默许,甚至提倡,甚至要求师生加班加点;认为学科教师之间“抢自习”、“争时间”,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表现,给予支持、表扬。一个学校有了这样的传统,新入校的教师就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靠拼豁”的局面就是这样形成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