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教版七上课内文言文复习(出卷人:宁立梅)
(2020-12-17 14:39:11)
标签:
收藏 |
分类: 教育教学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傅(
2.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编著的《》一文。
3.解释字词:
内集()儿女()俄而()欣然()
差可拟()未若()因风起()即()
(10)文义(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家庭气氛。
6.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1.给加点的字注音:与人期行(
12.解释加点的字词。
与友期行()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尊君在不()()相委而去()()
家君()下车引之()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
1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相关识记:
1、 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疏食饮水、择善而从、、不舍昼夜、匹夫不可夺志
2、 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个人修养的例句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温故而知新/
个人修养:
1.《论语》是记录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以体和
体为主。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家。
2.请说说”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四书”指;“五经”指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
(2)为人谋:
(3)从心所欲:
(4)学而不思则罔:
(5)思而不学则殆:
(6)博学而笃志:
(7)切问而近思:
(8)人不堪其忧
(9)饭疏食饮水
4.指出下列加点词在不同语句中的含义。(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四)《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诫子书》作者 ,字 ,
时期的家,
2.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解释焦点词的含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 (
淫慢则不能励精 (
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翻译下列句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5.全文围绕“ ”这句话展开议论的。
6.为下列各句中的“以”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只填序号)
因为 用 用来 凭借 来
(1)
(4)非宁静无以致远( )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学须静也”中的“学”,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予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8.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五)狼
一、文学常识填空。
二.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缀行(
苫蔽(
假寐(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一屠晚归 屠: 2、缀行甚远 缀: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
4、屠大窘 窘:
6、苫蔽成丘 苫蔽:7、弛担持刀 弛:持:
8、眈眈相向 眈眈:9、一狼径去 径去:
10、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于:
11、目似瞑,意暇甚 瞑: 暇:
12、屠暴起 暴:13、又数刀毙之 毙:
14、一狼洞其中
洞:1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6、止露尻尾 尻:17、狼亦黠矣 黠: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变诈:
19.一狼仍从
21.方欲行
方:22.屠自后断其股
23.乃悟前狼假寐
乃:假寐:
三、解释指定词的一词多义含义
1、止 止有剩骨(
2、意 意暇甚 (
3、敌 恐前后受其敌(
4、前 恐前后受其敌 (
5、之 又数刀毙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6、以 投以骨 (
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7、其 恐前后受其敌(
屠乃奔倚其下 (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屠惧,投以骨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六)《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溉汲(
星宿(
躇步(
2.解释下列指定的词语含义
家无井而出溉汲
及其家穿井
吾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身亡所寄
废寝食者
因往晓之
不当坠耶
天,积气耳
若屈伸呼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
只使坠
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翻译下列句子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3.课文理解
(1)通过《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2)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
(3)《杞人忧天》的理解是?讽喻了什么样的人?
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吴起守信》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 “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 非信不可也!
[注释][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俟]等待。 [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3)昔吴起出(
2.下列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
C.欲服三军三军可夺帅也D.起之不食以俟者
3.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B.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C.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D. 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5.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陈太丘是一个守信之人。
B.甲文中友人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到是不诚信的表现,而乙文的吴起等待老友一起吃饭是守信的表现。
C.乙文中吴起之所以能使军队信服是因为他武艺高强。
D.两篇文章都告诉我们应当做一个守信之人。
二、《<</span>论语>十二章》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敧(q):倾斜。宥(yó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恶(w):哪里,怎么。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得上)
(3)思而不学则殆(迷惑)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B.公欣然曰
C.
此盖为宥座之器
D.不义而不且贵,于我如浮云
3.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B.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C.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D.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5.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告诉我们兴趣的重要性。
B.乙文谈论了学习与思考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C.丙文孔子最后喟然而叹是因为他认为没有必要去真正去装水,这个行为多此一举。
D.丙文告诉我们人不能自满,要谦虚。
三、《诫子书》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丙】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明确志向)
C.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B.
C.
D.
3.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2)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3)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甲文诸葛亮诫子,乙文刘备训儿,丙文师旷讽君,其内容有何异同?
四、《狼》与《黔之驴》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乙】
注释: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慭yìn。 远遁:逃到远处。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跳踉:跳跃。阚:怒吼。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稍稍近之:(接近)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投以骨
B.亦毙之
C.
恐前后受其敌
D.
屠乃奔倚其下
3.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B.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C.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D.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5.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的狼很团结,也很聪明。
B. 屠户之所以没有被狼吃掉,是因为他勇敢机智。
C.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过早暴露自己,没有本领。
D.乙文充分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
五、《杞人忧天》与《太宗忧国》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倘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
(3)病虽愈(
2、翻译下列句子。
(1)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2)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3、杞人忧天,太宗忧国,请你谈谈两者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