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七下课内文言文及对比拓展阅读
(2019-01-26 08:56:05)
标签:
练习收藏 |
分类: 教育教学 |
一、《孙权劝学》略
《鲁肃过蒙屯下》
注:诣:拜访。 虞(y):意料,预料。 造次:鲁莽,轻率。 拊(f):抚摸。 拜:拜望,拜见。
翻译: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当时吕蒙屯军与成当、宋定、徐顾非常的靠近。这三位将军战死后,他们的儿子都还很小。孙权想把这三人的军兵,部曲全都给吕蒙(又差一点发财)。可是吕蒙坚决的辞让,说这三位将军勤劳国事,为国家战死,国家还是不应该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忘记这些孤儿。接连上书三次,孙权才同意这一做法。吕蒙又找到了几位老师,让他们辅导这些孩子,他对国家,朋友的操心大概都是这个样子。
《鲁肃过蒙屯下》 阅读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蒙屯下
2.断句(断两处)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二、《木兰诗》略
《新木兰辞》阅读 胡小壶
咣当复咣当,木兰在书房。不闻读书声,唯闻东西响。拾起碎茶杯,问女何所想。女儿无所想,心中堵得慌。硕士毕业后,工作无处寻。应聘三十家,个个不让进。细细问原因,嫌是女儿身。决意女扮男,只身闯深圳。
东市剪长发,西市买西装,南市练举止,北市学粗腔。旦辞爹娘去,暮色下车忙,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车站人流闹嚷嚷。旦辞车站去,暮坐办公室,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白领手机叮当响。
白天步履匆,夜晚加班忙。全国各地跑,业务节节上。同事喜合作,领导频表扬。
总部见总裁,总裁走上前。肩膀拍三拍,奖赏十万元。总裁问所欲,木兰不贪钱与权,愿还女儿身,业绩超以前。
上司闻她回,满脸是迷茫。女士闻她回,偷偷理红妆。男士闻她回,手沾唾沫捋发忙。开我公司门,坐我电脑旁。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东风习习来,满室飘清香。出门看客户,客户皆惊忙。交往一两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这首《新木兰辞》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作为一个硕士生,在家乡无用武之地,只能离别家乡,闯荡异乡,这其中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当今社会在用工制度上存有怎样的弊端?
3.倒数第二段“女士闻她回,偷偷理红妆。男士闻她回,手沾唾沫捋发忙。”两句中,你能揣测一下“女士”和“男士”的心态分别是什么吗?
4.表现木兰工作勤奋、辛苦,成绩突出的诗句有哪些?
5.木兰的成功经历证明了什么?(请用戏曲《花木兰》中那句著名的唱词来回答)在当今就业艰难的情况下,木兰不仅成功就业,而且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这给你以什么启示?(请用成语或警句、俗语来回答)
三、《卖炭翁》
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注释:善射:擅长射箭 善:擅长,善于。以:凭借,用。自矜(jn):自夸。
尝:曾经。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释:放下。
立:站立。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去:离开。其:代词,指代陈尧咨。发:把箭射出去。矢(sh):箭。但:只。微:微微。颔(hàn):点头
之:凑足音节。不亦……乎:(难道)不也……吗?熟:熟练。忿然:气愤的样子。知:懂得。射:射箭的本领。精:精湛,奥妙。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尔:你。安:怎么。轻:作动词用,看轻。
酌(zhuó):舀乃:于是,就。取:拿出。置:放置。覆:覆盖。徐:缓缓地。
杓(sháo):同“勺”,勺子。沥(lì)之:向下灌注,沥,滴。因:这里是“接着”的意思。唯:只,不过。遣:打发 。遣之:打发。湿;沾湿。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解牛斫轮:指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
四、《爱莲说》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氲氲(yny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瑞:吉,善。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亭亭净植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B.
纯以情韵胜
C、花之富贵者也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5.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6.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五、《陋室铭》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益:长进。损:减损。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说:谈论。视:看,比照。化:融和。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
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
日: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简答题:(5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六、古诗五首
1)《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 (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解】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2.悠悠:渺远的样子。3.怆然:悲伤凄凉。4.泪:眼泪。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评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4.凌:跃上。
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 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3)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 一作:自缘)
注释
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韵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4)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1.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2.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3.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4.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5.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6.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7.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8.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参考资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赏析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5)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注释:1.九州:中国。2.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3.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4.恃(shì):依靠。5.喑(yn):没有声音。6.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7.究:终究、毕竟。8.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9.重:重新。10.抖擞:振作精神。11拘:拘泥、束缚。12降:降生。
译文: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答案
一、1.(1)经过,(2)到,(3)走近,(4)全、都。
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
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5.此题为开放性题目。(1)勤奋好学;(2)勇而有谋略,识军计。
孙权劝学》与《鲁肃过蒙屯下》作对比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两文同是揭示开卷有益,有关虚心学习的道理,但是孙权劝学从正面反应,鲁肃过蒙屯下从侧面反映。
孙权劝学,讲述了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其主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的历史故事,揭示了开卷有益、虚心学习的道理。
鲁肃过蒙屯下,讲述的是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到达吕蒙所在的屯下起初轻视吕蒙,后交谈中吕蒙才能令其刮目相看,并结交为挚友。
二、答案:
2.因为木兰是女儿身,各个单位都不接收她;在用工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重男轻女。
3.女士: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不想被木兰比下去;男士:暗自给自己鼓劲、加油,力争赢得木兰的好感、青睐。
4.“白天步履匆,夜晚加班忙。全国各地跑,业务节节上。”
5.“谁说女子不如男”。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
四、答案
1.树立
4.(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爱莲说》(乙)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逼近闻嗅品赏的。她的香气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飘渺萦回,她的清纯以情致韵味胜出。兰花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称她是吉祥(或是善)。兰花,是有色彩的,但她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不能完全表现。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
五、答案
1.(3分)每个解释1分。酌情给分。博学的人
3.(4分)每句2分。酌情给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4.(1)(2分)各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陋室铭》[乙]译文: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卖炭翁》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宫市”导入)
宫市,皇宫的集市。宫廷的日用品,由官府向民间采购,在宫中设集市,以方便皇帝、后妃和宫女们游逛。至唐德宗时,改由太监任“宫市使”,直接采办。宫里经常出动数百人到长安热闹的市场,看到所需物品便拿,只付给十分可怜的一点钱。有时任意抢掠;更有甚者,不仅不给货主钱,还要向货主勒索“朝奉”的“门户钱”和“脚价钱”,这就是所谓的“宫市”。
二、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骑(jì) 敕(chì) 叱(chì) 将(jing)
三、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明确:卖炭翁和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2、请同学用现代文讲述这个故事。
明确:在终南山下,有一个老头儿以卖炭为生……
四、三读课文,比较卖炭翁和宫使的人物形象。
1、找出文中卖炭翁和宫使的外貌描写的语句,进行比较分析。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解读】两鬓白发苍苍,可见其年事已高;十指黢黑,可见其终日烧炭劳作,十分辛劳。《大道之行也》当中说“老有所养”,而这卖炭老翁却仍要为了自己和一家老小的生计而弄得满面灰尘、十指黢黑。这十指与两鬓的黑白对比,强烈是突出了卖炭翁的辛苦。
宫使: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解读】翩翩:轻快的样子。这骑着马儿轻快而来的是谁呀?原来是着黄衣白衫的宫使啊。与卖炭翁的满面尘灰、十指黢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两个衣着华贵整洁的宫使。既是宫使,那面对那样一位穷苦的老人,又“忍能对面为盗贼”啊!这个对比为正文宫使掠炭做了铺垫。
2、找出文中卖炭翁和宫使的动作描写的诗句,进行比较分析。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解读】“伐”和“烧”两个动词,帮助我们明确卖炭翁的炭是来自于自己的烧制。他自己在自然条件险恶的终南山砍伐树木,再慢慢烧制木炭,想要烧制一车炭是要耗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老翁并不是买卖木炭做生意的人,他是为了一家的生计而伐薪烧炭,这也就告诉我们诗中所出现的“一车炭”对于老翁来说是如何的珍贵。
“晓驾”说明老翁为了把这一车炭卖个好价钱,他早早地就拉着炭车出发了。我们不妨想像一下,衣着单薄的老翁在厚厚的雪地中小心翼翼地驾着炭车前行,陪伴着他的,只有那牛车碾过冰面发出的咕噜声,以及心中对这车炭卖个好价钱的希望的欣喜。早早出发,却在“日高”时才到达集市,此时已经是“牛困人饥”,便稍稍地歇息。
宫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解读】宫使骑马而来,没有路途遥远劳累之苦,也不必忍受身上衣单寒冷之苦,更不必忍受饥肠辘辘之苦……“把”、“称”、“叱”,三个动作便描绘出了宫使拿出文书、宣布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劳累的老牛时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的丑恶嘴脸。
在这里,饥寒交迫、劳累交加的卖炭翁只想寻求一个地方稍事歇息,再去把这车炭卖个好价钱;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的宫使却直接把牛头掠走……动作描写的两相对比,更强烈是突出了卖炭翁的悲苦!
3、找出文中卖炭翁的心理描写的诗句,进行比较分析。
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解读】“衣正单”是老翁身上衣服单薄。寒冷的下雪天却着单衣,可见其贫困;衣服少当然希望天气暖和,但老翁却“愿天寒”,希望天气再冷一些,这不是一个矛盾的心理吗?老翁希望天寒是想能够把这炭卖一个好价钱。“衣正单”的现实与“愿天寒”的心理活动形成对比,让人同情。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解读】“惜不得”意思是吝惜不得,写这千余斤炭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舍不得,但也无可奈何。前后两处心理活动进行对比,老翁希望木炭卖个好价钱的希望至此完全破灭。
4、请概括“宫使掠炭”前后卖炭翁不同的心情,体会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解读】“宫使掠炭”前:老翁伐薪烧炭,运炭卖炭,心里是怀着浓浓的希望的。虽然诗中并未提及他的希望,但诗人交代了一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对于卖炭所得钱财如何分配,老翁已经有了计划。他没有其它的谋生的方式,只能靠着卖了这车炭所得的钱来养家糊口,支撑家里的吃穿用度。因此,在木炭被掠之前,老人对于卖炭是充满希望的。
“宫使掠炭”之后,“半匹红纱一丈绫”彻底地击碎了他的希望。这是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的掠夺啊!诗歌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可是读者却不能停下想象的脚步——老翁回到家的路上他会想什么?他之后的生活又该怎样过?
“宫使掠炭”前后,从希望到绝望,老人的悲惨遭遇也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极好地表现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与宫使的仗势凌人,也把作者对于卖炭翁的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比手法小结】卖炭翁VS宫使(外貌描写、运用描写、心理描写、心情变化)
五、四读课文,体会人民之苦、宫市之恶,感悟诗人情怀。(探索文章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概括诗歌内容。
内容概括: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宫使掠炭。
卖炭翁的遭遇,是个人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不幸。伐薪烧炭,多日辛苦劳累,换来的就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这不能不让读者为之心酸落泪!在卖炭翁回去之后,他的生活该怎么继续?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又该如何去换取?白居易说:“《卖炭翁》,苦宫市也。”当我们读完这首诗,仿佛看到发生在卖炭翁身上的悲剧,也同样地在其它人身上上演着,也许是种田的,也许是围猎的,也许是打鱼的,也许是织布的……这些不幸,是时代的不幸,是宫市造成的,更是当时统治者的腐朽黑暗造成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白居易作为一个为官之人,他体察到百姓的痛苦,看到了这些黑暗的社会现象,并敢于将它揭示出来,表达自己对于民众的同情、对“宫市”的愤懑以及对最高统治者的控诉,这就是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之处!
六、课外拓展·对比手法的运用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青壮年农夫在南冈麦田低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烧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顾不上火热,只是珍惜这长长的夏日。)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买花》
(富贵人家的一丛花的价钱,是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
七、作业布置:故事改编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注意人物描写方法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八、总结
我们读诗,是为了遇见一个生命、一种生活、一份情怀。在这首诗中,我们同情卖炭翁的遭遇,我们控诉当时社会的黑暗,我们也由衷地敬佩白居易悲天悯人的情怀。希望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做这样一个善良的、正直的、有情怀的人!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