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与融合
读——埃文斯-普里查德的《努尔人》
《努尔人》是作者埃文斯普理查德应英-埃苏丹政府的要求,在1930~1936年间多次进入努尔地区,在经过了累计长达一年的实地观察之后写作的一本人类学著作。
全书以政治制度作为主题。作者对于政治结构的定义是:“在一个地域性系统内部,两组人群之间的关系”。[①]围绕这一主题,作者首先讲述了努尔人居住地土地和他们获取生活必需品的方式。作者认为“如果不把生活因素和生活方式考虑进来,就不能理解这种政治制度。”[②]作者认为,“努尔人的政治制度是与其生态环境相一致的。”[③]接下来,作者主要介绍了努尔人的各种群体,包括:宗族、部落、裂变支和年龄组制度
在政治制度的主题下,作者对努尔人的宗族制度、部落制度以及年龄组制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概括的来说,这是一种裂变和融合的制度。是在裂变和融合这两种方式的综合的作用下,努尔地区这个“无政府”状态的部落得以“有序的”存在下去。
首先,以地缘为基础的部落制度
部落是努尔人认为其成员有责任联合起来进行袭击和抵御行动的最大的群体。从裂变的角度来看以娄部落为例,它分为毛和衮一級支,其中,毛分裂为噶列克、吉迈克和扎周二级支;衮一级支则分为儒母兆克和嘎特堡二级支,其中的嘎特堡又分为楞和尼亚克瓦克两个三级支。在努尔地区,努尔人的部落最终会分裂为一个个的裂变支。最大的裂变支被称为一级部落支,一级支分裂为二级部落支,二级支再分裂为三级部落支。在三级支里包括很多的村落社区。“每个支都有其独特的名字、共同的情感及其专属的区域”“裂变支越小,其领土越紧凑,其成员越毗邻。他们的一般社会纽带越多样越亲密,因而其团体情感就越强烈。”[④]
努尔部落的融合则表现在与其他裂变支作战的时候“任何一个裂变支的成员在与毗邻的同级的裂变支作战时,都会联合起来,而在与较大的分支相对抗时,又会与这些毗邻的同级裂变支联合起来”[⑤]如:当楞和尼亚克瓦克两个部落发生械斗时各自的村落都会联合起来参加械斗;但是,若尼亚克瓦克三级支和儒母兆克二级支发生械斗,那么楞和尼亚克瓦克则会联合起来对抗他们共同的敌人儒母兆克。
因此,在作者看来“任何一个裂变支在与同一个分支中的另外一个裂变支相比较时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但在与另外一个分支想比较时,又把两个分支看作是一个统一体。”[⑥]正是这种裂变和融合的方式将努尔地区的人们从地缘上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小团体,再融合成一个大的部落,从而使之有序的运行下去。
其次,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制度。
努尔是一个父系的部落群体,其中,氏族是最大的父系亲属群体,他们源自于同一个祖先,彼此之间禁止通婚。氏族裂变为宗族,宗族是指一组活着的父系亲属,在每一个宗族里,都存在着一个支配氏族,但是,支配氏族不具有任何的特殊的权利和威望,他只代表着最先来到这个地方的努尔人。在努尔人的制度中,可以将氏族按照规模的大小划分为最大氏族、较大氏族、较小氏族和最小氏族四个等级,他们之间并不是一种身份地位上的层级关系,而只是在氏族裂变上的变化。以一个大的氏族吉纳卡氏族为例,吉纳卡氏族裂变为嘎列克、儒母兆克、嘎特堡几个最大宗族以及仍延部落中的几个宗族,其中嘎特堡最大宗族裂变为楞和尼亚克瓦克两个较大宗族,楞较大宗族又裂变为奥普和杜米恩较小宗族,奥普最终裂变为牒尤、马路奥、科沃兹和玛最小宗族,一般来说,这四个等级,就可以包含努尔人的所有的宗族关系,而有些小的宗族甚至只有几个人,因此,作者说:“甚至一个男子就是一个潜在的宗族,几个兄弟便更是如此了。”[⑦]
从另一个角度即融合的角度来看,虽然牒尤、马路奥、科沃兹和玛是不同的最小宗族,它们各有各的宗族名,但是,相较于较小宗族杜米恩宗族来说,他们就是同一个较小宗族奥普宗族的人,同样的道理,对于尼亚克瓦克宗族来说,他们则都属于楞部落的人,儒母兆克和噶列克部落的人来说,则都属于嘎特堡的人。
这种裂变和融合既是相对的又是互相统一的,他们统一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制度里,对于不同的群体,或者裂变或者融合。
第三,将宗族制和部落制连接在一起的年龄组制度
在努尔地区生活的男性都要经历一种嘎达手术之后才可以成为一个成人。当地正是用这种成人仪式来划分年龄组。通常,在连续几年里举行成人仪式的男孩属于一个年龄组。一般来说,每个年龄组有各自的名字,每个年龄组包含着两到三个亚组,每个亚组一般是两年时间,而这两年通常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如:舒特年龄组就包含着舒特·因迪特、默兹扎昂和里尤考阿三个亚组。
裂变制度是努尔地区的一个极其明显的特征。因此,年龄组制度也同样是高度裂变的。“它们是相互对立的群体。这些年龄组又进一步分化为连续的亚组”[⑧]年龄组和年龄组之间存在着既固定(父亲或长辈年龄组、兄弟年龄组、儿子或晚辈年龄组)又变化(每个年龄组都要经历从年幼年龄组到年长年龄组的过程)的关系。
与裂变相对应的是,年龄组制度同样是一种融合的制度。一般来说,年龄组的划分是以区域性的部落为单位进行的,通过年龄组制度,将一个部落的男子划分到不同的年龄组中去。但同时,相邻的部落之间常常会彼此影响。“因而,在彼此相临的部落中,各年龄组的名称及持续时间常常是相同的”[⑨]即使是搬家到其他部落的人,也会很容易的被划分到某个年龄组中去。通过年龄组制度,努尔人把努尔地区的男性按照年龄划分为一个个的群体,这些群体构成了整个的努尔部落。
总的来说,在努尔地区,这个“无政府国家”得以“有序”的运行下去,依赖的正是它的这种裂变和融合的制度。如果用一个统一的定式来表示的话,那么就如同下图表示的一样。总体裂变为A、B两个部分,其中B又分裂为X、Y两个部分,当中的X裂变为X1和X2;Y裂变为Y1和Y2
其中Y2又裂变为Z1和Z2.
A
B
当Z1与Z2发生对立争斗时,他们是各自相区别的个体,但当Z1与Y1发生争执时,Z2则会与Z1融合成为Y2再与Y1抗争,同理,当Y1与X1相对立时,Y2就会帮助Y1,而X2也会帮助X1,使这种对立表现为X与Y的对立。因此,当与A对立时,他的对立面就是整个B部分。
作者就是用这个裂变和融合的制度作为当地社会内部整合的机制进行的描述和分析。因而,它是功能主义的一个代表性的作品,也因此,他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有结构功能主义的缺陷——是一种静止的
解释,而不是对社会变迁的解释,不是一个变化的解释和描述。
参考书目:
1.埃文斯-普里查德
《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
华夏出版社 2002年1月
2.
褚建芳《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王铭铭主编《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
[①] [①]埃文斯·普里查德,《努尔人》,第
4页
[②] [②]埃文斯·普里查德,《努尔人》,第
3页
[③] [③]埃文斯·普里查德,《努尔人》,第
4页
[⑦] [⑦]埃文斯·普里查德,《努尔人》,第
240页
[⑧] [⑧]埃文斯·普里查德,《努尔人》,第
295页
[⑨] [⑨]埃文斯·普里查德,《努尔人》,第
2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