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在温馨的记忆中,回想起自己的年少时光。那些曾经伴随自己成长的音乐、电影和童话故事,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悄然淡忘。上海世博会如一台岁月的留声机,重新唤醒我们对往事的追忆。奥地利,一个承载着多彩旋律的美丽国度,也因此成为我们在怀旧旅程中第一座心灵驿站。
提起奥地利,人们自然会想起茜茜公主。在上海世博会的奥地利馆内,随处都可以看到茜茜的倩影,无论是影像墙上的画像,还是商店里的纪念品,茜茜公主始终是参观者对奥地利的情感焦点。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茜茜公主是青春与美丽的象征。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家喻户晓的电影《茜茜公主》,为她结下了深厚的中国情缘。
在茜茜公主的陪伴下,我们徜徉在奥地利馆光影缤纷的展厅中,感受这个美丽国度的曼妙风情。借助于互动的数字影像技术,我可以尽力地向远方投掷雪球,仿佛置身于阿尔卑斯山间,也可以亲身感受奥地利四季轮回的自然风光。
沿着清澈的溪流,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奥地利的城市展厅。阿尔卑斯山间的风声和鸟鸣,也变成了悠扬婉转的古典音乐。
在这间环形的音乐大厅里,几位奥地利音乐家正在演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华美的旋律如同清澈的泉水。莫扎特这位奥地利音乐神童,曾经在一部又一部电影中焕发他永恒的青春魅力,这位被缪斯青睐的作曲家虽然早已告别了人世,但他的音乐却永远流传在我们的心中,滋润着我们的灵魂。
艺术与美,让奥地利在上海世博会上的缤纷乐章
成为永不褪色的美好记忆,也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徜徉在绿色的维也纳森林和蓝色的多瑙河畔。
白色的丹麦馆如同一本打开的故事书,安静地等待着参观者成为童话当中的主人公。如果你想尽快看到丹麦馆的镇馆之宝:小美人鱼雕像,不妨像我一样,骑一辆漂亮的单车,在螺旋形的道路上快速前进。作为积极倡导环保理念的国家,自行车在丹麦非常普遍,骑车拜访小美人鱼,成了世博会期间丹麦馆最有吸引力的展示项目。
丹麦是安徒生的故乡。近百年来,安徒生童话都是全世界孩子们最喜爱的童话故事。无论是书籍、卡通还是电影,那些动人却带着一缕忧伤的安徒生童话
始终陪伴在各国孩子们的身旁。在安徒生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中,海的女儿是最令人怜爱的童话主人公,这个美丽善良的小美人鱼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20世纪初,丹麦政府在哥本哈根的海岸边修造了一尊小美人鱼的铜像,它也从此成为丹麦的国宝,守护着这个美丽的童话国度。直到2010年4月,小美人鱼第一次远渡重洋,来到上海世博会的丹麦馆,成为这里最尊贵的客人。
在丹麦馆清澈的水池中,小美人鱼安静地眺望着远方。或许她并不知道,在中国,有这么多人都曾读过她的故事,为她的爱情悲剧伤心落泪。她代表了一段成长中永不磨灭的记忆,也代表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善良、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上海世博园区内,有一座外墙上绘满五彩图画的展馆,在阳光下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国家馆,简称波黑馆。
走入波黑馆,似乎回到了一部部久违的南斯拉夫老电影当中。如果你对这个年轻的国家还感到有些陌生的话,那么波黑共和国的首都萨拉热窝,却是一个让中国人感到熟悉甚至亲切的名字,很多人的外国电影记忆,都与这座遥远的城市有关。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一部出品于1972年的南斯拉夫电影,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游击队长瓦尔特和他的战友们在萨拉热窝与德国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荡气回肠的战斗激情,令这部影片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电影史上的一部佳作。
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迅速掀起了一场全民观影的热潮。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这部电影,每一句台词都被争相背诵,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模仿,智勇双全的瓦尔特成为那个时代的银幕偶像。很多中国人也从此知道
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上,有一座英雄的城市:萨拉热窝。
很遗憾,我们没能在波黑馆内,见到扮演瓦尔特的老演员巴塔,但在这间老电影放映厅里,他的身影却从未缺席。悬挂在墙壁上的电视荧幕,不停地放映着脍炙人口的电影片段,《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大幅海报也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三十多年前的一部南斯拉夫老电影,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落幕,而属于两国人民的经典记忆,也让瓦尔特的飞扬神采永不黯淡。
漫步在波黑馆,沿着几代电影人开辟的光影之路,我们恍若置身于美丽的巴尔干半岛,和波黑人民共同分享和平、喜悦的幸福生活。经历过沧桑变迁的萨拉热窝风采依然,似乎瓦尔特依然在默默地守护着它。当我们离开波黑馆,朝着被称作“青苹果”的罗马尼亚馆走去的时候,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歌似乎回响在耳边。
走进罗马尼亚馆,正逢一场民族歌舞节目在激情上演。来自罗马尼亚的俊男美女身穿刺绣精美的传统服装,用刚柔并济的舞姿展现这个国家的历史风貌。此情此景,令我们不由得想起在几十年前风靡中国的罗马尼亚老电影,无论是歌颂民族英雄的史诗片《勇敢的米哈伊》,还是再现音乐家艺术人生的《奇普里安·波隆内斯库》,都曾用细腻的光影语言,为我们展现出罗马尼亚民间歌舞的动人节拍。
尽管青年一代的罗马尼亚艺术家并不了解中、罗两国往昔的电影情缘,但这份纯真的情感
却的确存在于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之中。在中国尚未向全世界张开臂膀之前,罗马尼亚电影就已经赢得了中国观众热情的拥抱。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史诗电影,还是惊险紧张的战争影片,无论是浪漫的爱情故事,还是豪迈的建设者之歌,罗马尼亚电影曾经在中国的银幕上熠熠生辉。
回首一路采撷的光影记忆,奥地利的茜茜公主留给我们迷人的倩影,丹麦的小美人鱼唤醒我们儿时的童真,波黑馆内的老电影铭记着我们的流金岁月,罗马尼亚的民间舞蹈寄托着往昔的光影情怀。也许你还记得,永远地记得,我们曾经拥有
闪亮的日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