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湾电影的青春教父:李行

(2010-01-27 16:08: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栏目手记

     2009年早春的香港,迎来了海峡两岸近200位著名电影导演。大家围坐一堂,共话艺术与人生的喜怒悲欢,畅谈合作共赢的美妙前景,笑声朗朗,气氛融洽。自从1980年以来,每隔一到两年,海峡两岸的导演们便会聚集一处,开展研讨,而最早推动并促成这一交流盛会的,便是被称作“台湾电影教父”的前辈导演:李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气质与审美情操,在台湾主流电影中的影响是如此深远。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电影底色,与20世纪40年代诸多大陆知识分子的到来,有着直接的关联。1948年,出身于苏州诗书家庭并受到儒家文化传承影响的李行,因为看了费穆导演的电影《小城之春》,而决定献身戏剧电影。同年,他随家庭迁徙至台湾。时至20世纪60年代,台湾影坛充斥着粗制滥造的台语戏剧。而已经成为台湾年轻导演的李行,则拍摄了《蚵女》和《养鸭人家》等自然清新的电影,颇受市场欢迎,在台湾掀起一阵健康写实电影的风潮。

     健康写实电影强调传统伦理与道德,虽然缺乏批判现实的勇气,不过它建立起台湾电影的新风格,带动了台湾国语剧情片的制作水平,自此之后,比较严肃的台湾电影多半持续这一时期所发展出的儒家伦理内涵。如电影《蚵女》讲述养牡蛎的少女阿兰的母亲早逝,父亲酗酒并嗜赌。阿兰整日忙碌养家,她与青年渔民金水相爱。几经波折后,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渔村也成立了新的合作社,开始了幸福的生活。而健康写实时期的重要导演,如李行、白景瑞、李嘉、丁善玺等,则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领导台湾电影风骚的主要人物。

     李行并不满足于健康写实主义带来的荣誉,1965年,李行陆续导演了根据当时刚崛起的琼瑶的言情小说改编的《婉君表妹》与《哑女情深》,使得台湾电影中又涌起了一股“琼瑶电影潮”。这种爱情文艺类型的电影,类似好莱坞的言情剧,角色常困于阶级、学历、或生理上的差异,爱情的信念则成为救赎的利器。如《哑女情深》中的哑女方依依,婚后生一女又是哑巴,丈夫静言在失望之余离家出走。而依依则在家为公婆送终,抚育幼女,日夜操劳,终至病倒。在她弥留之际,才见到丈夫归来。这种影片宣扬传统伦理道德的规范,强调女性的牺牲美德。虽然李行导演本人对琼瑶电影谈不上特别热衷,但是他对于琼瑶电影在商业上的成功,还是表示了相当的欣赏与肯定。

     李行在1973年导演的电影《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带动了第二波的琼瑶电影风潮,多位台湾影星也因为出演这些电影而成为风靡一时的青春偶像。

     在琼瑶爱情电影风潮之后,李行再度回归乡土写实路线,接连执导的《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三部影片,连续获得1978、1979、1980年的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创下台湾电影史上至今无人能破的纪录,达到李行导演生涯的巅峰。影片《汪洋中的一条船》根据台湾青年作家郑丰喜的自传改编,以生动的散文诗般的语言,通过人物内心情感的回溯,将郑丰喜困苦辛酸的童年、在求知道路上不断坚毅前进和他的爱情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部影片不仅在当时造成空前的轰动,创下极高的票房纪录,更一举囊括了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奖项,在当时可谓盛况空前。

     将传统的思想文化融合在作品中,是李行导演作品最重要的特色。影片《小城故事》讲述台湾鹿港的老雕刻匠赖金水结识了青年陈文雄。陈文雄放弃升大学的机会,断绝与富家女友的关系,决心跟赖师傅学艺。赖金水的女儿阿秀是个哑女。陈文雄与她相处日久情愫暗生。几经波折后,赖师傅中风瘫痪,终于认清文雄的忠厚本性,遂将传统工艺技术和贤淑的阿秀交托给文雄。在李行的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40年代后期上海电影的影响,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作品,都被李行在有意无意中借鉴到自己的作品里,影响了他的写实主义电影风格。

     李行的电影往往聚焦台湾普通小人物的生活与命运,但整体上呈现的是一幅仁义为本的祥和宁静的生活画面,给人一股在不幸的生活中积极向上的奋斗力量。这正切合了当时台湾国语电影的整体需求。在电影《早安台北》中,叶天林和孤儿唐风都深爱着“早安台北”播音节目的主持人苏琪。而天林与苏琪的爱情急速发展,两人都不知如何面对唐风。不久后,唐风在一次车祸中丧生。他所赚的钱加上他的人寿保险费都交给了孤儿院,使他自幼寄身的孤儿院免遭被驱散的厄运。电影《早安台北》回归了李行早期的乡土、温情风格,并为台湾新电影的开启,埋下了伏笔。

     20世纪50至80年代的台湾电影正是风起云涌的时代,经历了台语片风潮、健康写实主义作品潮、琼瑶电影潮、新电影的崛起等时期。而这也正是李行导演活跃于台湾影坛的岁月,他以他的作品,见证了这个时代台湾电影的发展。以李行为代表的健康写实主义电影,培养和造就了台湾一个时代的电影创作人才,使其成为20世纪70至80年代台湾电影的中坚力量,而这些力量的积蓄则是奠基于健康写实的电影传统。所以,来自于传统伦理之美的电影关怀,成为李行以及他的后辈导演们所脉脉传承的电影记忆。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李行放缓了电影导演的工作,但是,他对于台湾电影乃至中华电影文化的影响依然绵延有力。台湾不仅有像侯孝贤这样得到李行指导的新电影主将,还有李行开设的天下公司集资投资、张毅执导的影片《玉卿嫂》,也是台湾新电影中独树一帜的作品。另一方面,李行更为两岸的电影文化交流搭桥铺路,1990年应中国电影家协会的邀请,李行率领台湾电影导演代表团第一次访问大陆,此后还多次参与组织此类活动。

     接受《世界电影之旅》专访的时候,李行导演已经是第17次参加海峡两岸电影导演的研讨聚会,他对于这一活动长期坚持所带来的成果深感欣慰当他与两岸电影同仁唱起温馨的乡土歌谣时,。而作为一名导演,李行至今仍驰骋在他的电影世界中,他的电影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有容乃大的广阔胸襟和坚守艺术理想的执着勇气。他的电影人物以仁者爱人的人伦理想和道德勇气出发,叩问并追寻人的情感和人的尊严,他的电影更笔触总是以诗意的情怀,始终抒发着一份中华赤子的原乡情结。

     生于1930年的李行自小在诗书家庭中长大,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李行执导了50多部电影作品,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的一再肯定,尤其是1995年的第32届金马奖中,李行获终身成就奖。在这些年代里一时期,台湾受到不少来自于西方文化的冲击、震撼与共鸣,但李行的作品,大部分是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而他所代表的温馨写实的风格、以及他所坚持的中华传统的人伦之美,在台湾电影的发展中,无疑成为主流电影人所承袭的电影传统。在导演们各自的电影实践和流变中,成为一道共同的美学底色,无声地滋润着台湾电影人的精神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