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归—保罗•范霍文的故事

(2009-02-06 15:26:41)
标签:

文化

分类: 节目预告

预告:他是一位极具才华、个性十足的荷兰人,20年前他来到好莱坞,成为叱咤风云的大师级导演;20年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用回归和影片来重新审视自己。

 

《世界电影之旅》2009年2月8日 22:00分为您奉献《回归—保罗•范霍文的故事》

 

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最新作品《黑皮书》在09年登陆了国内院线, 作为一位驰名好莱坞的大师级导演,他从影35年来缔造了许多部世界知名影片,包括《机器战警》、《星河舰队》等等,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此前保罗·范霍文的影片却没有一部在中国公映,而我们与导演保罗·范霍文在安塔利亚的相逢,也让我们有机会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了解他的作品。

 

 安塔利亚,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古老城市,浪漫的时光为它雕琢出独特的身影。在和煦的阳光和温婉的海风中,一年一度的欧亚电影节又在这里如期举行了。

在电影节期间,保罗•范霍文不仅领取了大会为他颁发的荣誉奖项,同时他还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欧亚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而他二十年后荣归故里拍摄的《黑皮书》也引起了大家的热切关注,在人们对他作品的热议中,“回归”成了大家关注的主题。

 

 保罗•范霍文被喜爱他的影迷誉为“鬼才导演”,《机器战警》、《宇宙威龙》、《本能》、《星河战队》、《透明人》这些世界闻名的电影作品都出自他的手笔,他的电影里充满了奇思妙想,火爆的动作和前卫的造型总能让人惊叹。之所以用回归来这个词来形容这位电影人,不仅因为《黑皮书》这部电影是他在好莱坞淘金二十多年后首次归国拍摄的大制作,而且他也重拾了二战这一他熟悉的题材。要知道,当年他离开荷兰前拍摄的电影《纳粹军旗下》,同样是反映二战背景中的荷兰,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今天的保罗·范霍文则用一种反思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过去和自己的电影。

 

 保罗:说起来很有趣,当年我离开荷兰的时候是1985年,在197879年的时候,我也拍了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叫《纳粹军旗下》,是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但是更具英雄色彩。《纳粹军旗下》是当时荷兰最大成本的制作,描写了二次大战时期荷兰六个大学生参加地下抵抗组织反对纳粹的历险故事。70年代,那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荷兰电影,(放映后)每年都会在电视上重播,是一部很美的电影。我觉得需要纠正一些东西,因为拍那部电影时,所表现的是德国人就是坏的,荷兰人就都是好的。但是50年过后,我发现有很多好的德国人,也有很多非常坏的荷兰人。于是我想要纠正(之前的电影)。于是就有了《黑皮书》这部电影,同样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荷兰,一位年青的犹太女子在亲眼目睹了家人惨遭德军屠杀后,毅然加入荷兰抵抗组织,投身于荷兰地下活动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忠与奸不再泾渭分明,故事情节悬而未决、惹人猜测、令人回味。

 

  保罗:也许是当时间让我们与二战有了足够的距离时,我们能够将事情分开来看,(此处删除几句)所以50年过后,在我的电影里,有好的德国人,也有坏的德国人,有好的荷兰人,也有非常坏的荷兰人。我想我们在同样一种状态下,我们的思维更开阔更多元化,不是只有单纯的好人和坏人,现在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事情了,来反思50年前发生的事情。

 

 鹿特丹亚太地区选片人:我觉得可以说他对二战作了一个很有新意的诠释,但我不能拿它和其它的电影比较哪一个更真实,只能说,他提供了一个新的注解。《黑皮书》勇敢地跳出了战争题材电影的传统模式,它并没有一味地讴歌人性的伟大或控诉纳粹的暴行。影片在拍摄过程中力求还原历史,在荷兰、德国、以色列等地取景,以1600万美元的投资再次成为荷兰历史上耗资最大的影片。

 

 保罗:(与好莱坞相比)对荷兰或者对欧洲来讲这部片子的成本非常高,要筹集各路资金保证我们可以拍到所有的场景,因为有很多火车、炸弹、飞机的场面,还原1945年的战争,那些东西都是真的,飞机都是真的,没有任何数字制作的东西。所以我有很多理由说这确实是一次非常棒的冒险体验。

 

   不过保罗应该感到欣慰的是,二十年后再拍二战题材,又为他赢得了一个更大的胜仗。他的影片得到了家乡人民的喜爱。

 

荷兰温俊辉:《黑皮书》被选为五十年来最杰出的电影之一,这是在刚刚结束的荷兰电影节上网民票选的结果,投票的荷兰观众都喜欢这部电影。事实上我很喜欢他,我认为他很酷他的电影很令人振奋,其实很多人都喜欢他,我想他的最近一部影片,在电视上被投票选为史上最优秀的荷兰电影。

 

为何保罗总是关注战争题材影片的创作呢?这还得从他的童年说起,他的童年生活笼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之下。19387月,保罗•范霍文出生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他原本应该拥有和别人一样的快乐童年,但是,战争的到来改变了一切。荷兰被德军占领。对于刚刚开始记事的小保罗来讲,那时的情景让他终身难忘。

 

保罗:当时我才只有五六岁,看到飞机轰炸,硝烟四起,马路上铺满尸体,我的父亲带着我在尸体间穿行,那些都是被德国军队杀死的荷兰反抗者的尸首而我只是看着这一切,哦,多么壮观的一幕,土像瀑布一样飞下来,人们四处逃命,就像美国电影里演的那样,每天嘣嘣嘣。。。。爆炸,爆炸,爆炸。童年我没有成为战争的受害者,但它使我对暴力有了更多的承受能力。

 

 

当日后观众们被影片中这些紧张、激烈而又逼真的画面所震撼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其实,这些场景就是永远封存在保罗•范霍文童年岁月中的记忆碎片。所幸的是,保罗•范霍文躲过了那场浩劫。于是,在一片焦土之上,诞生了那些日后让我们备受感动的创作萌芽。

 

1956年,保罗·范霍文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荷兰久负盛名的莱顿大学读书,8年后,他顺利地拿到了数学和物理的 双料博士头衔,这种头衔在世界级的导演中是极为罕见的。而在1965年,他应征入伍,加入了荷兰海军,退伍之后,保罗·范霍文开始正式走上他的导演之路。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分别执导了《在商言商》、《土耳其狂欢》、《娼妇凯蒂》等影片。

 

在这几部影片中,保罗将荷兰青年人和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的状态发掘出来,用真实大胆的镜头和直白的表现方式直指人们的内心世界,把那个时代人们之间的爱情观与现实社会结合得很紧密,这也逐步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那时的保罗·范霍文一跃成为荷兰最受人瞩目的电影导演。但是,真正令他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的,还是那部《纳粹军旗下》。

 

  保罗:我拍完《纳粹军旗下》后,我接到了斯皮尔伯格的一个电话,他跟我说,来好莱坞吧,你不应该在荷兰再拍这种小电影了,来好莱坞吧,我会为你介绍一些制片公司,后来他真的这么做了。事实上是他看了我拍的《纳粹军旗下》,他非常喜欢,他觉得我应该去美国拍片。

 

在美国,保罗·范霍文就像每个初来乍到的导演一样,从小成本电影起步。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冷血奇兵》拍得没有什么特别,好在票房还让制片人满意,于是一部科幻电影的投资和剧本迅速的摆在他的面前。

 

  保罗:当时别人给我《机器战警》这个剧本的时候,我把它扔在了一边,我觉得那故事既愚蠢又荒谬,是我的妻子说服我去捡起来读下去(时间线上好像有点问题,看着个剧本时他们还没去美国,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去了美国,上一段美国起步的可以改成他是如何决定离开荷兰去好莱坞的,他本来没想过美国,但当时在荷兰一直被政府排挤,这部电影是个契机。)

后来这部险些被扔进火炉里的剧本被拍成了电影, 警察莫菲被人陷害,政府将他的大脑移植到一部金属躯体的铠甲之中。他变成了一部无坚不摧的杀人机器,机械的执行各种危险任务。然而,绝对不会被禁锢的感情和思维在这个躯体中被唤醒,一场新的惩恶扬善的故事开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