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格斯范桑特猜想世界电影之旅美国独立电影 |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世界电影之旅,我是宁彤。今天为您介绍的电影导演,他的创作总是令人瞩目。当格斯"范"桑特还叫做小格斯"范"桑特的时候,他被视为美国独立电影的一大旗手,为艺术电影带来无限活力和希望。后来,他向主流电影靠拢,《心灵捕手》为他带来巨大声誉,却令部分迷恋他的影迷感到失望。之后,他的创作更加无拘无束,《大象》获得金棕榈大奖,《盖瑞》和翻拍的《精神病患者》却引起巨大争议。他是电影编剧,导演,同时也是画家,诗人和摄影师,他的电影与他的个人生活一样,因为神秘而引人猜想。
游走在现实与幻觉之间
范"桑特回忆道:不是一个人,但确实经常旅行。和家人一起,我们经常搬家,后来常和朋友一起在美国开车或徒步旅行,有时也去其他的地方,比如欧洲和墨西哥。
旅途与寻找是范"桑特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我自己的爱达荷》中,菲尼克斯孤独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美国西部寂静空旷的原野之中。范"桑特回忆道:我有过很多横穿美国大陆的汽车旅行经历。很多次,无论是小时候,还是在大学里,都有过周游美国各州的经历。
而《盖瑞》里两个青年徒步沙漠也充满了旅人的情怀。苍茫的风景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相辅相成,衬托出生命的挣扎与疏离。即便如《大象》这样表现校园枪击案的纪实性作品,也出现了长达数分钟天空与飞云的空镜,可以说这些空镜头成为范"桑特电影最具有标志性的语言。
范"桑特表示:在我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那些旅行的故事和在路上的感觉,因为我自己有过很多这样的经历。有些也许是我自己经历过的细节,我就把它用在了电影中。
可能是擅长绘画与音乐的缘故,超常的想象力加上对画面语言的恣意挥洒,再配合音乐的撩动,这一切技巧被范"桑特信手拈来放到电影中,让那些空镜头和幻境有了温度和情感。在他心目中,绘画,音乐,摄影与电影同样是表达内心的方式。
范"桑特表示:我真的没有什么最喜欢的,我想电影仍是我最有感情的工作,是的,电影。是的,我喜欢每一样。
游走在主流与边缘之间
在创作初期,范"桑特电影的主角大多是难以融入社会的边缘人物,处在青春期的年轻人如何正确认识自我的矛盾与挣扎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1989年让他赫声影坛的《药房牛仔》表现的就是一群吸毒而无法自拔的年轻人沦落的生活。而1991年在他的经典之作《我自己的爱达荷》中,主人公依然是那些迷茫放任的街头青年。很多人在猜测,这与他本人的生活有无关联。
范"桑特表示:那是(当时)我所不了解的地方,对我来说很遥远。
一个与众不同的边缘人群。(我总觉得)他们比一般人更有趣,我不知道
据说在最初进入好莱坞那段郁郁不得志的日子里,他喜欢观察和接触身边那些同样怀揣梦想的边缘青年,他们的激情与活力,颓废与茫然给了他电影创作的灵感。
范"桑特表示:我觉得也许那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些和我的相似,而有的不同而已。我想我并不是觉得自己缺失了什么。我只是在观察不同人的生活。
范"桑特承认:商业片,是的,我想是从《不惜一切》开始的,其他的片子都是很低的制作预算,但其实跟其他的很多电影比,它们都是很大的制作了。他们都是独立电影制作公司,比如新线公司就是非常大的公司。TO DIE FOR是和SONY合作的,当然,这是更大的公司,所以当初电影的预算也是在根据我所需要的在不断增加。《心灵捕手》的预算则是1800万美元,更大的电影。
1996年的《心灵捕手》更是选择了比较单纯通俗的电影语言,讲述一个被埋没的天才如何觉醒的故事,与其他优质的好莱坞电影没有太大区别。这部电影让范"桑特赢得主流电影界认同,却令部分影迷感到失望。
1998年,在主流电影界取得一定知名度的范"桑特忽然推出了翻拍希区柯克经典之作的《精神病患者》,在电影手法上做出前所未有的尝试:几乎把原来的电影一板一眼地复制了一遍,只是把黑白电影拍成了彩色。
范"桑特表示:翻拍一部电影,不只是使用原来的剧本,而是所有的元素,我从来没有见谁做过这样的翻拍,对我来说也是件很新奇的事情。
影片引起巨大争议也在意料之中。比较有趣的一个插曲,是片中女主角被杀时用的刀是从吴宇森的家里要来的。当时范"桑特去吴宇森家做客,发现厨房里的菜刀非常符合自己的想象,吴宇森很大方地送给了他。
正当影迷们对范"桑特感到失望之时,他却在2002年和2003年相继推出了两部令人震惊的电影《盖瑞》和《大象》。回归了令人向往的格斯"范"桑特风格。
范"桑特表示:是的,我想是的,我怀念独立电影。像是一种回归,去更接近那些我曾经做过的事情。
两个人,一片沙漠,就构成了《盖瑞》百分之九十的内容。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这部电影让半数以上观众离场。在关于此片的评论中最常用到的词是“极端极简主义”
。
范"桑特表示:当时我和马特一起有个短暂的相聚,我们决定一起做一个小电影,然后我们就做了。
5天完成剧本,自己出资,10天完成拍摄,一句话可以讲完的故事情节,构图简单的超长镜头,构成了这部叫人爱之深也恨之切的作品。
范"桑特表示:我们之前做了很多试镜,几轮之后,我们确实找到了一些非常合适的演员。他们很不错,有些人学会在摄像机前放松后表演得非常专业,你也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人最自然放松的姿态.
本片为范"桑特拿下了当年的金棕榈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如今的范"桑特,在主流与边缘之间更加随心所欲,游走自如。
游走在明星与演员之间范"桑特与很多大明星合作过,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明星在他的电影中从没失手过。无论是马特"迪龙,瑞佛菲尼克斯,还是基努"李维斯和妮可"基德曼,在他的电影中都焕发出不同以往的夺目光彩。
比如妮可"基德曼,就凭借《不惜一切》首次发挥出脱胎换骨的演技,成为真正的演员。
范"桑特告诉我们:妮可基德曼并不是我们当初的第一人选,但她后来的表演证明了她非常棒。她在那部电影中的表现出人意料。。。。(最开始)我们想要梅格瑞恩来演。。。。。后来又在等另一个人的回复,妮可知道我们在等待,她打来电话说她是命中注定了要来演这个角色的。我想,哇,你知道“命中注定”是世界上最有分量的一个词,我说,哇,命中注定,太严重了,好吧,这个角色是你的了。不过当时我也在想,她嫁给了汤姆克鲁斯,在她所处的婚姻状况下,她一定非常想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影片描写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故事。妮可在片中贡献了出色的表演。
范"桑特称赞道:我还记得妮可基德曼在演TO DIE FOR时,她可以用很多不同方式来演绎角色,她很用心地做了准备,所以能够很好地进入角色的各种感情态度。当时我做的事情就是看她的表演然后作出选择,她会向我展示:“我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我可以把这段表演为安静,也可以表演得过火。”她就这样向我展示,我会说:“好,让我们试试安静的状态吧。”你知道,我只是在那选择而已,她非常有才华。
马特"戴蒙也应该感谢范"桑特。凭借《心灵捕手》,他和好友本"阿弗莱克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他的表演才华引起了电影界的重视。
范"桑特表示:马特戴蒙也是这样的,他非常了解自己的角色,他自己写的剧本。他和他的朋友本阿福莱克反复改写了很多遍剧本,他们对这部片子非常非常了解,所以他就和妮可一样,可以拿出很多不同的方式来演,然后由我和他来一起做出选择,哪一个是角色应该做的。在做电影的时候,你需要做出决定:就该这样做,在这一刻,这个角色就该走。
而最令影迷们难忘的,是范"桑特的经典之作《我自己的爱达荷》中瑞佛菲尼克斯与基努李维斯充满激情的表演。
《我自己的爱达荷》中,菲尼克斯扮演的主人公是一位四处流浪的孤独青年。他患有间歇性嗜睡症。常常生活在幻觉之中,不知自己在何处睡去,又从何处醒来……
他一直苦苦寻访自己的亲生母亲,可惜天涯路远,杳无音信。
后来菲尼克斯遇见了离家出走的市长儿子基努李维斯,两人惺惺相惜,共同渡过了一段难忘长旅。
范"桑特表示:基努之前有很多大胆而精彩的表演,我们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而他也很棒。River在他之前的几部电影中,也同样有很多精彩的表现,我和我的朋友都非常欣赏他。我们想,哇哦,他们都是当时最棒的男演员,我们要和他们一起来做这部电影。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同意出演,但你知道(这部电影都是关于)波兰,公路,边缘人物,我们当时都不奢望他们能够同意,因为你知道,他们当时已经非常有名。我们只是把剧本寄给了他们,碰碰运气。而我当时不知道他们两个人也是很好的朋友,他们同时给我回复说:“我们可以一起来做这部电影。” 你知道,基努里维斯和RIVER一同集体出演。所以,就是这么开始的。
电影中基努的角色脱胎于莎翁剧中的哈姆雷特,先背叛了生身父亲,奔向街头。后来却又回归上流社会,背叛他街头的父亲,一个进出不同阶层,同样令人心碎的原型。
范"桑特表示:他非常有才华。演My Own Private Idaho对他来说是个很艰难的时期,部分原因是他当时刚刚做完另一部电影,另外也因为,他的角色是一个生活在波兰的现实生活中的莎士比亚式的人物。其他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是基于现实人物的,而只有他的角色是基于莎士比亚的。
市长儿子最终回到了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中去。而菲尼克斯继续着没有尽头的流浪……
片尾两个阶层的葬礼同时举行,他拿着一朵向日葵,眼神随着花枝的颤动而迷茫不定……这场面,似乎预示了日后他将在花一样的年龄枯萎死去,电影与生活哪里分得清?范"桑特表示:我想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好莱坞男星,一个令人赞叹的演员。有时候,你会遇到那样一种人,他比一般人的个性都要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而RIVER,他自己就好像是比别人多出一半来,他喜欢拿身边的人开涮,他非常狂野,有趣,好奇心十足,也非常开放。他是那样的,但同时,你知道,他也是一个人,我想他有很多责任瑞佛"菲尼克斯凭此片拿下威尼斯影帝,片中他孩子般的迷茫,孤独,他对母亲的怀念,对朋友的情意,无不令人动容。很多人说,菲尼克斯在这部电影里燃尽了他的才情。
没有人想到,就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后的2年,他却英年早逝,年仅23岁。范"桑特表示:对于像他这种少年成名的演员来说,生活有时也非常艰难,他18岁就开始演戏,为事业打拼。当我们最开始合作的时候,他只有20岁。那时候,他看起来似乎正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精神生活,完成由一个男孩向男人的转变,而这一转变的过程对他来说是非常艰难的,看起来是的。我从来没有跟他谈过这个问题,但是你可以感觉到他身上发生着很强烈的变化。
范"桑特叹息道:你知道,他死于一场意外,其实那时他是最不应该死去的人。在我所认识的那一群人中,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死,但他是那个大家都没有想到会最先死去的人。如果他知道在夜店里整夜狂欢吸毒会将其引向死亡的话,他不会那么做的。因为他背负的责任太多了,在他死后,他的两个好友,基努"里维斯,从此戒毒,并绝口不提此事. 强尼"德普, 开始认真的思考人生。为了缅怀,德普永久放弃了那间酒吧的经营权.
1995年,在菲尼克斯离去后的两年,他的弟弟,杰昆"菲尼克斯出现在范"桑特的电影《不惜一切》当中,并从此登上影坛。但范"桑特说过:瑞佛菲尼克斯是无法替代的。而关于哥哥死去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杰昆至今守口如瓶。
范"桑特有些伤感地告诉我们:如果他知道的话,他一定不会那样做的。但事情发生时,已经太晚了。我当时立刻想到,当时他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是去知道,那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我们的谈话在对菲尼克斯的怀念中有些伤感地戛然而止。也许菲尼克斯是最能体现范"桑特神韵的演员,失去这样一位好友是范"桑特永远的遗憾。令人欣慰的是,他的新作不久就将与观众见面,他透露那仍然是一部边缘人物的故事,而荒凉的风景和随梦而逝的幻觉想来仍然会牵动影迷们的心。在范"桑特的生命长旅中,一定还有更美更远的地方在等待着他。而电影,永远是他,连同我们每个人不断寻找新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