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了,11月的雨还没下来,我已经干涸的有些暴躁了。那些虚与委蛇,那些阳奉阴违,那些因为真诚不能圆滑的直接,或许造成了周围的某种障碍,造成了他人的困扰,对此,我深感抱歉!但同时,我深深的为此种所谓职场哲学和权衡利弊的成熟感到疲累和沮丧。
从开始的满腔热情,到接下来的疲乏与力不从心。每次,都觉得为什么总是学不会所谓的人情世故,学不会所谓的周全应对。真希望,一切亦如内心般清明澄澈,无欲则刚!
人的内心的渴望,对单纯美好事物的追寻或许来源于生命的热情与对智慧的渴求。对极致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热爱,让人热切而单纯。内心怀着最大的善,呈现出的应该是什么呢?外表的所谓圆融能体现内心的坚贞吗?
人有美感,或来自天赋,或后天养成。我们假设,让一个人面对一部杰作,即使是一部看似无用的杰作,就是说,那类根本不考虑人道,正直和善良,完全无视信仰,除了追求美没有其他目的的杰作,比如一座雕塑,一幅画,一支交响乐,一座建筑,一首诗。表面看来,这些东西没有任何用处;一座维纳斯有什么用?教堂的塔楼有什么用?以此类推,用音韵咏春颂秋有什么用?那就请您让那个人站到这样的杰作面前吧。他会有什么感觉呢?他会觉得美。那个人在看,在听;逐渐地,他就不只是看,而是看到了,他就不只是听,而是听到了。艺术的奥妙开始起作用了。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一张有生命热情的嘴。那个人会觉得心花怒放。绝对存在之微光,不管多么微弱,都会通过这件事物显现出来,因为纯洁,这光是神圣的,而且几乎是奇妙的。那个人会越来越沉浸在这件作品里,觉得这作品已经潜入他的内心。美是理所当然的真实的。在这部杰作魅力的感召之下,那个人的心,会像受了惊吓的鸟竭力扇动翅膀一样,突突地狂跳。
所谓美的作品,也就是深刻的作品。在这个似隐似显的奇迹面前,那个人觉得晕眩。美的多重底蕴不可胜数。在如醉如痴地欣赏的时候,他也许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出自至善的信仰,美所包含的大量启示,被不朽所证实的永恒,人在艺术中获得胜利这一令人陶醉的事实,面对神的创造,这种由人和大自然进行闻所为闻的竞争而创造出来的迷人景致,这种敢于和太阳媲美自成杰作的气魄,各种艺术要素,线条,声音,色彩,思想等等不可言喻的融合,融合成某种与神秘的天籁相一致的绝妙节奏.........所有这些奇异现象,都在他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隐隐向他逼去,最终使他在不知不觉间感到无比震撼。这种震撼是多层次的。美以一种无法形容的方式,从他全身的各个毛孔进入体内。他要对所观察的作品作进一步的钻研和探索;他会觉得,对一个聪明人来说,明白这一点是一种胜利,也许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都配做到这一点;赞赏中有些特别的东西,某种想提高的豪情壮志,在他心里油然而生了,他会觉得自己了不起,似乎这诗是为他而写的。他被这件杰作掌握了。逐渐地,慢慢地,随着他的观赏或阅读,他一步一步提高,惊奇地发现自己内心成熟了;他看见了,明白了,接受了,他冥想,他思索,他变得富于同情心,有了需要;启蒙是一级一级进行的,庄严的竖琴七弦,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为了看得更清楚,他闭起双眼;他对自己观赏过的东西进行冥思,沉浸在他的直觉之中,而突然之间,太阳似的理想灵光,在他头脑深处那个暗室里,耀眼地出现了,清晰,光亮,不容置疑,无可争辩,清清楚楚,无雾无云。于是,这个人脱胎换骨了。
在他身上,某种东西升起,某种东西消失了;沉思变成了赞叹,冥想变成了恻隐之心。好像这个人恢复了对无限的预见,觉得自己更好了,内心洋溢着仁慈和善良。如果,他是个法官,他会赦免罪犯;如果他是一名士兵,他会称呼故人为“我的兄弟”;如果他是神甫,他会让地狱消失。那件杰作,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给这个人出了各种各样严肃而温和的主意。一块雕刻过的石头,一支似莺鸟鸣啭的乐曲,一行吟花咏露的诗,使这个人产生了一股神奇美好的冲动。善从美中涌出。源泉有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取决于这些源泉深处的交流。
http://s2/middle/4a4bf5dbhdd7793b7c6e1&690
从善如流,择善而为,还是坚持自己的内心吧!不能随方就圆,也是我一贯的执着与坚守!随自己的心,最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