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可包容——读《包容的智慧》有感

标签:
包容的智慧读后感人生观心态佛学禅道原创杂谈 |
分类: 什锦盒子 |
《包容的智慧》。
当我捧着它时,正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这样年轻,佛学禅道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除了拼搏奋斗,我们还需要包容吗?在这纷繁复杂、波光潋滟的大千世界,我们最初信守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多少改变呢?也许吧,这些傻瓜问题只有我这样在生活中从未停下脚步来倾听内心的人问出。当我打开书卷,带着虔诚的心,安静下来,一页一页的翻读,心情真的就豁朗开来。
就像书卷背面印有浅显而微小的字样:“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将处世之理、为人之道在两位大师的轻松诙谐中展现给读者。简单的叙述,毫不啰嗦,但却使我深思许久。
妥协是一条路径,变通是一种境界。
中国词语意味无穷,包容不仅意味着平和、宽容,也经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开眼闭,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生活就是一条充满喧嚣忙碌的道路,我们正向着目标奋勇前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我们追求完美,重视结果。而在人我、是非中包容三分,将会收获怎样的自在辽阔,这都是平日里紧张竞争状态下的人们不曾思考过的。
多少次,当我们遭遇不顺、陷入烦恼的时候,我们迷惑、愚痴甚至是邪见,其实,只要不执着,就有办法化解。这世界凡事都是一分为二,一半一半,没有绝对。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坏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这“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得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也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变通的看待人事,还要讲究忍让、苟且、退守,即所谓的“妥协”。在书中,长乐先生提出了“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人生的舞台并不大,有时也许容不得我们一直往前直冲。这时候,若能退到幕后平心静气地思考一番,若能于人于事退让一步,再起步会发现路更宽广。
守着个性就是守着自己藏宝的土壤。
我们的周围,遍布错综复杂的信息网。这一切,把我们的身体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但却把所有的压力都加载给了精神。一旦这样的精神养分流失,我们就象离开了阳光的植物,晦涩脆弱,稍有风吹草动,我们便抬头张望,听之任之,力不从心。星云大师列举了“梓中宝藏”的故事。其实,我们自己,就是那个废墟之下的传世宝物。
知人很难,知事也难,知理更难。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进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一个人不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才能借由不断的自我调整而进步。了解自己之处,更要了解别人,才不会对他人提出过分的要求。再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会有所局限,大家必须互相合作,“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才能顾全大局,完成功业。
天才的成就是上帝给的,普通人的成就是职业精神换的。
何谓职业精神?长乐先生有道,敬业、专业、勤业、创业,有了这四种精神的人,几乎可以肯定他事业有成。现在的我们,也许已经有了专业,但论到是否敬业、勤业,就要在自己的心里打一个问号。都说企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遵章守纪,兢兢业业。举目望去,都是甘于奉献自己青春才能的好员工。好员工有两条腿,一条是技能,我们在企业这个大舞台得到了学习与磨练;而另一条就是职业精神,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影响着我们的职业精神,而真正的具备和完善只有靠自己。这两条腿不旦缺一不可,长短还必须一致。否则就要一瘸一拐的向前进,这直接决定了前进的速度和轨迹。
那怎样完善职业精神呢?这就靠个人的修养和修行。星云大师有道,“修行”不是专指宗教的行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内心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升华。
有人把战胜对手当成成功的标志,其实,真正的制胜之道,不在于屈人之兵,而在于化敌为友。我们做人要学习吃亏、包容,常以慈悲布施之心待人,对于所拥有的一切,能知足、感恩,常想“我能给别人什么”,自然能够胸怀大众,心中常乐。在现实生活中,拿得起放得下,先扩大自己的心胸,那么对于工作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不论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休闲独处,每一个时辰,每一个地方,都会感到称心满意,心情愉快。
我很欣赏星云大师的醍醐灌顶“一句话”,用在职场上也十分受益:忙就是营养;要争气,不要生气;多说OK少说NO;拒绝要有代替;立场互换;给人利用才有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贵人;宁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没有慈悲;在冲突中学习;退步原来是向前;有人批评毁谤我们,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别人给我们的鼓励。这些简单易懂的大白话,细细想来又饱含禅意。
真正的管理,要包容。包容才能和谐,肚量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一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长期陷入浮躁、动荡、嘈杂的生活中,匆匆忙忙不得停歇,难免会迷失方向、不辨是非,被人趁乱牵住鼻子走。星云大师有道,一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让精神有喘一口气的闲暇,有一个可以让阳光照进来的间隙。只有随时清洗掉现实利诱的尘染挂碍,在名利贪欲的牵迷前,时刻保持清醒,克服盲目的焦躁和不安,我们才能看到自己心里,其实还有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
当我们俯瞰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空间那么狭小,自己奔波得那么忙乱,而且,很多时候都只是在原地打转,庸人自扰。所以,让我们每天保有十分钟的宁静,虚怀若谷地低下头,才能看清自己的轨迹,了解自己的进程,选择方向,调整速度。
人对于事,最初总是十分执着,虽然用心、留心,因为有分别、有计较,就容易出差错。总要等到无心,才能水到渠成,自在无障碍。然而“无心”不是没有心,无心是自然,无心是物我一体,无心是无所不用心。要做到“心如虚空”,就是放下顽强固执的己见,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达到真正心中万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随心通达,运用自如。
所以,佛学禅道距离我们并不远,我们时常会为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本书感动,而感动就是佛心。佛教讲人人皆有佛性;而佛,就是觉悟的人。
当然,参禅求道的大彻大悟不是那么容易。浅读数日,对其中的般若智慧理解的尚且肤浅,不过只要每天都有小小的觉悟,日积月累,就会豁然开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期望从容、淡定、愉悦的生活,这看似可遇不可求的一切其实都只源于“包容”二字。
附:《包容的智慧》概要简介及作者链接:http://www.booker.com.cn/GB/69399/107428/11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