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记者要快、准、勤--- 李尚志

(2008-10-13 09:01:28)
标签:

杂谈

    有人说,真正的记者,应该是每时每刻都在用全身心进行采访的人。对此我深有感触。多年来,我除了做些编辑、发稿工作外,每年还采写300篇左右的稿件。这并非说明我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而是任务压出来的。如果要说体会的话,就是“快”“准”“勤”三字:
快———新闻工作的一大特点
    要把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将要发生的,对人们生活或工作有启迪作用的事实报道出来,就必须做到“快”,否则新闻就变成了旧闻。当然,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什么工作都要讲求效率,都要求快。不过,新闻工作要比其它文字工作更“快”。快,是新闻工作的一大特点,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个政治记者,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大量的是“硬”任务。如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会议,领导同志的活动、讲话等等,这都是同行们所说的“中央重要新闻”。这些新闻绝大多数要第二天见报,做不到快,就要贻误大事。
准———新闻的生命
    这里所说的“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事实要准确、真实,绝不能以假充真,似是而非,掺杂着“合理想象”。二是要从众多的事实中挑出最有意义的事实,在有关讲话的许多方面内容中选出最有价值的段落和意思,加以报道。这两个方面,都必须是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的,还要考虑到内外有别,哪些可以公开报道,哪些适合内部反映。这也是记者应该练就的基本功。比如,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宪法那次大会消息的采写,当表决时,在3500多名代表中,有3人投了弃权票,这一事实要不要报道?过去,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往往有“一致通过”的字样,是否一致且不去说,似乎只有这样报道,才显出代表意志的统一、大家的团结。也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有些同志不主张在消息报道中写出3人弃权的事实。我们则坚持写上,理由有三:一是这是事实;二是3500多人投票,没有反对票,仅3票弃权,弃权票还占不到1‰,报道出去,可以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影响,既可说明我们的报道是真实的,也能真正令人信服地说明我们是真正民主的,我们的统一,是民主基础上的统一;三是外国记者也在场,这一事实人家会报道,连外国人都可以知道的我们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不能告诉本国同胞?中央领导同志支持了我们的意见,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消息发表之后,社会效果很好。
勤———记者的成功之路
    俗语说,业精于勤。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属于勤奋者。
多年的记者生涯,我体会“勤”起码包括如下几点:
    手勤———多记、多写、多积累材料。一个人记忆力再好,许多事情时久常忘,何况在你以后用得着时,凭脑子记忆的事情往往不准确。记者,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记录的人。所以,要做到手勤,把一些平日遇到的事情、材料,最好及时记下来,以备日后之用。我虽然整日忙忙碌碌,没有做到记工作日记,但我有个习惯,就是把许多事情及时记在采访本上,这种本子是按年、月、日顺序排下来的,查起来也方便。在采访的间隙里,我常常把这些材料或自己的体会写出来,能发通稿的发通稿,能送杂志的送杂志,不能用的也练了笔,总有收获就是了。所以,手勤包括养成多记录的习惯和多写稿的习惯两方面。
    耳勤———多听。新闻记者要做到耳朵灵,这不仅指在采访中对别人的话要听准,而且要成为“消息灵通人士”,要尽量知道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我的有些稿子就是这样得来的。
嘴勤———多问。不了解的事情,没有听懂的问题,要多问,多向别人请教。我常常遇到这样的事,通过与别人聊天,不光发现了许多好的报道线索,而且纠正了自己许多偏见或疏漏。
    眼勤———多抓现场活的东西。我在采访活动中,凡是注意了观察而写成的稿件,效果就不一样。记得那年洛杉矶奥运会后,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宴请我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归来的健儿们时,我注意了此点,稿子中写进了一些现场生动的内容,社会效果很好。
    腿勤———不怕跑路。当记者,除了电话采访、核对外,得有不怕跑路的劲头。记者不能当“老等”,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不行,必须经常跑部门、跑单位,找人主动采访。
    脑子勤———多动脑、多学习。记者不能老是采访、写作,还应结合自己的采访、写作,多想,不要让脑子闲下来。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学习其它东西,特别是要学点古文、古诗词、文史故事和典故。这是采访和写作中经常用得着的。记者一定要做杂家,各方面知识都涉猎一些。这样,在采访中,才能与被采访者有共同语言,才不“露怯”,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男左女右
后一篇:平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