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做产品一样做创业教育

(2013-11-27 21:41:53)
标签:

杂谈

首先代表中国国际工商学院感谢《创业邦》把 “2013中国年度创业公益奖”这个奖颁给中欧创业营。中欧创业营是中欧第一个面对创业者的课程,很有幸,我是这个项目的执行者。这个项目刚刚进行两年,一切都在试验阶段,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们能够获得这个殊荣,我觉得这是给我们的厚爱。

很多人问我:善友教授,你会不会再创业?我每每回答:我就是再创业啊!或者换句话说,我用创业的心态的方式来做创业营这个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也算是连环创业者了。上一次我创业的时候有很多的教训,希望这次创业的时候能够有所避免。

我第一次创业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太懂产品,以前我是在门户网站做总编辑,不太重视产品,其实我根本就不懂产品,犯了很多错误,创业时候,我的大多数时间跟投资人、媒体、客户、官员等人混在一起,当时我认为这是CEO最重要的工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肯定会把重点放在产品上,屁股天天坐在产品人员和技术人员旁边。所以现在我自己办创业教育,如果有一点可以跟各位分享的,那就是我把它当作产品来对待,我自己就是创业营的产品经理,我天天跟我的客户(学生)滚在一起,我天天都在想这个产品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

比如说聚焦。当年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求全求大,别人没有的,我想有;别人有的,我想更好。结果把自己搞死了。第二次创业的时候,也面临很多选择。很多人问我,创业教育能教什么啊?其实可以教的东西很多,但我一一排除了。首先,我们不想讲励志啊洗脑啊打鸡血之类的事情,你没有创业素质教也教不出来;对于一个已经创业三、五年的创业者来说洗脑也根本没有用处。然后我们不教领导力不教管理,凡是EMBA能教的我们都不教,40%的学生来自于EMBA,何必重复?我们也不教创业技巧,同学之间的分享胜于学校的传授;我们也不教如何融资如何获得资源,这些都是课堂之外的事。那我们教什么呢?作为曾经的创业者,我发现一个痛点,一个导致我创业失败的痛点,那就是创始人很容易陷入一个盲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认为理当如此,take it for granted。自以为是害死人啊!所以我们想教的就是,怎么样让创业者免除这个盲点。答案其实就是两个字:思维创新。

但是创新有千百种,中欧创业营聚焦的什么创新呢?我个人是《创新者的窘境》里边“颠覆式创新”的信奉者,这也是受周鸿祎的荼毒。我们的核心理念就是颠覆式创新。再聚焦一下,实际上我们讲的创新思维就是聚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比如我们一共七个模块,前五个模块都是围绕着颠覆式创新来讲:定位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第六个模块去硅谷和斯坦福学习创新,第七个模块是毕业模块和创业创新大赛。你看,我们是多么聚焦啊!

再比如说迭代。在通常的EMBA课程上,一年以后的课程全部排好了。很惭愧,中欧创业营每两个月一次课,但是两个月以后课程谁来教我自己都不知道!半个月之后是第五个模块,还有一个老师我没有安排好呢!不是我找不到人,而是我会根据课程需要,根据业态状况,根据我自己对课程的认知,找到最合适的人来讲课。第一期课程说实在的,还有拼盘的感觉,第二期课,内容和讲师的更迭率超过了50%,第三期课是什么样子,我还不知道,但我唯一知道的,第三次课会比第二次课至少精益30%。我不能保证我们的课程是最好的,但我可以保证,每一次课程,都是在我们的能力和认知范围内最佳的组合。刚开始时我把个人前40年的人脉用到课堂之上,然而随着课程的进展,我认识了更多的好朋友来帮助授课,过去两年时间我认识的英才比过去10年还多!

尽管我把课程说的这么好,但是如果你听了我们的课,就能真的能学会创业或能让企业变好,我也不相信!我根本不认为课堂教学有这么重要。我有一个理念:第二课堂比第一课堂重要,第三课堂比第二课堂重要。第二课堂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分享和交流,第三课程是企业自己真正的进步。我认为,课堂上的讲课就是一个药引子而已,我们连药都算不上,更不是医生了。所以,我认为工夫在课堂之外。别的培训班课程结束之后就结束了,但创业营课程结束之后学习刚刚开始。所以我们的重点是建立一个创业者的学习社群,一个终生学习,相互鼓励,正能量的创业者社群。

说到社群,以前创业的时候希望规模越大越好,但今天的我认识到“质比量更重要”。我们不想建立一个多大的学习规模。很多人建议我们可以一年开几个班,或者开不同的班。但是中欧创业营现在一年只开一个班,每班仅限50人。以我们的能力,能够服务好这些人就不错了!当然,能够进入这个社群的门槛也比较高,我们希望找到认可我们理念,即希望在互联网时代实现颠覆式创新的创业者们,一起建设这个社群。土豪大腕未必进得来,但优秀的人才我愿意登门拜访,邀请入营。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做的是一个精品的创业私房菜,我希望我能够为此奋斗10年。我们也不图多,10年时间如果能够为1000名创业者服务,就心满意足了。话再说过来,1000人少吗?不少了!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会获得年度公益创业组织奖,我希望不是因为我们收的学费低的缘故,虽然我们的学费确实比较不高。现在中欧EMBA的学费是六七十万元,让创业者拿出这笔钱来学习,可能不算小数。所以我们选用了一种很新的模式,创业者出一部分,其他部分有人来帮你出。创业营课程一共40天时间,按照中欧的标准,应该收费40万;这还不算其中一个星期的硅谷和斯坦福求学,更不算我和我的搭档龚焱教授的全天候超负额时间投入。实际上,目前中欧创业营二期的学费仅仅9.8万元,其他的成本由热心的中欧校友赞助了。感谢中欧院长朱晓明教授,他没有给我任何收入和盈利压力,这使得我们可以用一种纯粹的心态来做这个事。

我讲的是社群概念,就我们这个不太可复制的模式来看,收学费根本不是好的商业模式;赚社群内部人的钱更不是一个健康的方式。我的确目前也不知道我们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但我相信只要有价值,只要有好产品,只要有高质量的社群,回报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最后谈点我个人做这个事情的真实感受。人到中年,我觉得人应该做一点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也有一点点意义感的事情。我个人有个强烈的信念:在当今纷繁复杂的时代,只有创业者才能救中国。如果我们能够为在座的各位以及更多的创业者做些什么,这是我们为这个时代略尽的绵薄之力,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责任重大。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VC的5个风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