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辨义:三十而立

(2016-02-28 09:32:13)
标签:

国学

教育

孔子

论语

文化

分类: 国学之花

论语正义:三十而立

 

先读一下孔子自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4》)

 

对其中三十而立,清·石成金《笑得好》有个相关的笑话,说老师出“三十而立”的破题,叫两个学生做。一个学生做破题道:“两个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而不敢坐。”另一个学生做破题道:“年过花甲一半,只有两腿直站着。”可见,这都是讽刺读不懂“立”字含义的书生,更多是戏谑而已。不过,另一则同样关于三十而立的笑话,则是有名有姓,让人看到不学无术者的嘴脸:魏博节度使韩简,性粗质,每对文士,不晓其说,心常耻之。乃召一士人讲《论语》,至“为政”篇。明日喜谓同官曰:“近方知古人禀质瘦弱,年至三十,方能行立。”(冯梦龙《古今弹概·无术部第六》)

 

由此说来,什么才是三十而立?为什么三十而立?真还是值得分析一下。以前一种说法是,三十岁,应该成家立业。李泽厚分析说:30岁,为什么说“而立”,清宋翔凤说,是“壮而有室”(《论语发微》),即我们常说,有了老婆孩子,才有社会责任感的年龄。但孔子早婚(以现在的标准讲,有点早),19岁娶媳妇,20岁有孩子,照此说,该是“二十而立”,可见不对。另一种解释,是孔子自己的说法,即“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20.3),明顾宪成说,立不立,关键是知礼,只有知书达理懂人事,才叫成人(《四书讲义》)。这种说法更合理。孔子出名早,27岁跟郯子学礼,30岁以知礼名。齐景公和晏婴向他问礼,就在这一年。可见“三十而立”是这个意思。(李泽厚《论语今读》)所以,基本理解是: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顺这个观点,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认为: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不过,我以为这观点还有不足。前面已引李泽厚说,孔子出名早,27岁跟郯子学礼,30岁以知礼名。齐景公和晏婴向他问礼,就在这一年。可见“三十而立”是这个意思。不过,既已是这个意思,怎么能停留在“不知礼,无以立也”?

 

可见,这句话,还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孔子说“三十而立”。这个“立”字,关系到孔子关于人生发展的重要见解,关系到每个人理想追求的人生境界,所以,细致推究一番,很有益处。细读起来,《论语》二十篇里,有20处涉及到“立”字。立是什么含义?一般解释是“站住脚”。从字义来说,这样解释应该没有问题。不过,如果结合到语义环境,也就是词语应讲究的语境,这解释很难满足我们了解孔夫子对人生里程的规划意义。

 

对“立”的用法,古代已涉及这样的词语:

 

比如:立事(建功立业);立言(著书立说);立勋(建立功勋);立德(树立德业);

 

又如:立元(建立年号);立仗(设立仪仗);立本(建立根本;确立根基);立制(建立制度)

 

又如:立限(确定期限);立计(决意;打算);立报(立志报效);立愿(立定意向);立说(立论)

 

又如:立命(修身养性以立天命);立品(培养品德);立行(建德修行);立计(立业;谋生);立身(处世为人)

 

又如:立士(能自立的士人);立身(立足;安身);立行(行为举动);立脚(安身;立身)

 

又如:立子(古代帝王或诸侯选立太子或世子);立君(确立君王);立政(确立为政之道);立朝(指帝王在位);立极(登帝位;秉国政)

 

又如:立人(扶持、造就人);立王(所立的君王;在位的君王);立后(册立皇后);立朝(指在朝为官);立储(立为太子)

 

“立”字这么丰富的含义,虽然其中立君、立儲、立后、立子不会是孔子的选项,但其他丰富的内容,怎么会用一条“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二十·3》)就全部抵消了呢?“立”字的以上种种不同用法,其实就是本义与引申义的区别。

 

这里就以此为分类标准,先看一下“立”字在《论语》中的不同用法。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2

 

2.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第四·14

 

3.“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第五·8

 

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第六·30

 

5.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8

 

6.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第九·11

 

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第九·27

 

8.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子罕第九·30

 

9.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论语·乡党第十·3

 

10.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论语·乡党第十·4

 

11.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论语·乡党第十·14

 

12.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第十·26

 

1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第十二·7

 

14.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第十五·6

 

15.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14

 

16.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第十六·13

.

1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第十八·7

 

 

18.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子张第十九·25

 

19.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第二十·3

 

以上19句,加上“三十而立”一句,一共20句含“立”的句子。其中,使用“站立”本义的,是以上3.7.9.10.11.12.14.16.17.等句;仅是其少半,多数则使用的引申义。

 

“本立而道生”、“患所以立”、“己欲立而立人”、“立于礼”、“所立卓尔”、“可与立、未可与权”、“民无信不立”、“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不学礼无以立”、“立之斯立”、“不知礼无以立也”,这11句所含之“立”,明显不是一个“立于礼”所能包括的。

 

就如前面李泽厚所举的例子,孔子30岁的时候,齐景公和晏子向他问礼。如果要说立于礼,那不是限于礼,是循礼而“立”(立身、立言、立德),而非仅“立”(不动)于礼。

 

很明显,如果仅是“不知礼无以立也”,那不就是把孔子要求的孔鲤之“立”与孔子自我要求的三十而“立”等量齐观吗?明显这两个立是两个概念。

 

所以,不用重复前面引述的关于“立”的繁多内容,只说儒家最倡导的“三立”(或“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岳飞的感叹正好是“三十而立”之“立功”的最佳印证;而前面所引孔子“无信不立”的要求,则是“立德”的底线。

 

所以,三十而立,不是简单所说的站住脚、今人说的不动、古人说的学立,而是有着更高的境界,包含了立德、立功、立言之类的更高追求。也许,正因为如此,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第九·23》)这就是孔子定下的人生标尺,决不可虚度人生。立德、立功前已涉及,而立言方面,虽然孔子述而不作,但依然通过弟子,留下了不同于六经而专属于自己的《论语》二十篇。所以,三十而立,真还是一个都不能少的“三立”,孔子真有壁立万仞的气概、扬名立万的豪情,岂可等闲视之。

 

  本博论语辨义相关博文:

论语辨义:“知之次也”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b0ce20102w7rj.html

 

《论语》辨义·片言折狱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b0ce20102w666.html

 

《论语》辨义:再析“片言可以折狱者”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b0ce20102w6me.html

 

《论语》辨义:“互乡难与言”析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b0ce20102w7m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