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听生物组陈燕老师的课
前天,有幸听了生物组陈燕老师的一节高三复习课。听课的老师很多,有王德海校长,学校巩主任、徐主任,年级陈主任,生物组全体老师,还有其他学科的几位老师。不好意思,有好些老师我还叫不上名字来。加上全班的学生,可谓济济一堂。陈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特别是听课的我们很兴奋,受益匪浅。
陈老师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整节课,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合作补充完善等,45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占用的时间超过20分钟。最后达成了本节课的两个教学任务。
陈老师先给学生留出两分钟时间,简单复习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两个教学任务。将学生分成了11个小组,在黑板的一角写明组别、成绩栏,以备记录各小组的成绩。
提出第一个任务——构建细胞膜成分、结构的知识梳理图。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小组讨论。几分钟后,陈老师询问是否达成小组一致结论,动员两个小组黑板上展示的话音未落,一下上去了3个小组抢先到黑板上(5个学生,其中两个小组由两名组员协同完成),还有几个男生小组没能抢得上,失望地坐回自己的位子。陈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说明接下来还有机会,然后走到台下学生中间,悉心指导:或指出知识梳理的缺漏,或解答学生的疑问。期间,黑板上展示小组结论不完善时,台下的本小组成员立即上台补充完善。这合作学习的场景,让我唏嘘不已。
5分钟过后,各小组完成了展示。陈老师开始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达成学习目标。她先是给台下小组机会,指出黑板上小组答案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教师点评、强调,板书完善学生答案。并且不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深刻探讨了细胞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接下来检验目标达成情况,标出几个课堂练习题,留给学生2分钟左右完成。又是一个学习过程:个人思考——小组研讨——达成共识——小组展示(争先恐后)——学生补充完善(逢“错”必“纠”)——老师核心点评、拓展提高。
本节课的一个学习目标达成了,老师根据小组学生参与情况,打出分数,计入黑板一角的小组分数栏,然后进入第二个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在课的最后阶段,一位坐在后面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与老师几度探讨,最后满意而归。
一节课,就这样在:“提出问题(目标)——个人思考——小组研讨——达成共识——小组展示——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拓展提高”的层层环节中,逐个解决。师生共同总结点评,目标虽然达成了,但从课上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活跃程度不难看出,学生意犹未尽。
课后,王德海校长激动地走到台前,问学生喜欢不喜欢这样的课,为什么。一个女生很好的回答了:“我们很喜欢这种课,我们摆脱了以前上课的枯燥乏味,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有意思。我们先进行自主学习,找出不会的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把最后的疑惑抛给老师,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坚持。”
是的,这节课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这节课的成功,不仅仅在了形式上,更是在内容上、组织上的成功。它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填鸭式,改变为主动、掘取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种课的结果不言而喻。
学生小组合作的探究,不仅仅应用在课堂之上,还可以拓展到课下。让学生学会协作、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相互管理。我曾在98级开始,几位年轻老师在同一个班级试验。在以后的数年里,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小组合作也是现在发展的需求。新课改后,学生自主发展时间的增多,给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在小组划分时,考虑到研讨方便,可以前后左右相互靠近的4—6人一组,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小组喜欢的名称,如:“智慧火花”“四人行”“六人帮”等等。在人员搭配上,要充分考虑性别、习惯、性格、特长、学科优势等方面互补,这样有利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小组合作还可以扩展到课下,如分担小组学科作业监督、收交;班级管理事物的分工到人(如纪律、卫生、出勤等)、组内学科互助等等,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最大化。
教无常法、教无定法。期望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在狠抓常规教学不放松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课堂改革,从而将课堂效益最大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