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成长笔记(36)——狠狠地挨了打
(2014-12-10 11:29:50)
标签:
育儿 |
昨晚动手打了女儿的屁股,打得很用力。她哭了。
我先查看了手机,竟然没发现什么故障。
然后,我转向了爬到床头让爸爸保护的女儿。那声震天的撞击声一定也吓到了她,她知道,一场暴风雨可能要来临了。
我不可能去考虑她的感受。就算她的感受是对的,她的行为是错的,错极了。
我拽过她。
她穿着加绒的裤子,打屁股估计不会疼。可是只能打屁股。
我把她的裤子脱到小屁股以下,在那肉肉的、软软的小屁股上狠狠地三巴掌。用力很大,震的我的手有些发麻。那个屁股,立即通红了,满是手印。
她哭喊着,说屁股疼。
她跑到爸爸的怀里,寻求爸爸的保护。
我给了老公一个眼色,老公义正言辞地告诉她,摔东西,爸爸也不会护着。然后,老公挣脱她的手,毅然去了客厅。
没了爸爸的保护,她哭着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不甩东西了。你就原谅我吧。”
然后,她还是跑到沙发上,坐到了老公的怀里。
我很坚决,也是很简短地告诉她:“摔东西,就是不对的。以后,只要摔一次,妈妈就揍一次。”
她点头。
我很理性,在心里分析着:第一,当时是因为我斥责她不穿鞋子,她不开心了,摔了手机表示一种发泄。或者说,表达她对妈妈斥责的一种愤怒。这孩子,脾气这么大?气性这么大?
第二,不管大人多么地生气,这种时候,别苦口婆心地和她讲道理。对一个在犯了错、挨了打的恐惧状态下的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需要做的,就是简短地告诉她:你犯了什么错;我为什么打你;以后你绝对不能这么做;如果以后你还犯,会有什么后果。道理是适合最心平气和的时候讲或是听的。这个时候,大人说的再多,孩子用一个语调概括,那就是,妈妈在哇啦哇啦哇啦哇地发火,她不知道妈妈到底在说什么,只是从情绪判断,妈妈在生气。她只希望这种坏情绪快点消失。仅次效果而已。
第三,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父母战线统一。一个红脸一个白脸,有时是育儿大忌。最忌讳的就是,妈妈在熊她,爸爸拉过来说:“好孩子,妈妈坏,我帮你熊妈妈。”这会让孩子失去是非判断标准,也纵容了孩子。这一点,我和老公达成共识,战线统一。
第四,孩子有孩子的调皮,但调皮是一回事,品行等是另一回事。昨天在家里,女儿说,想玩注射器喷水。老公便接了一盆水让她玩。后来,她说,想把剩下的一点儿水倒在地上,像下雨一样踩水花。看着所剩无几的水,我也由了她。这些都是孩子的特质,就是调皮爱玩而已。我只是做好善后工作,拖一拖地就可以了。可是,摔东西和这个不一样,任意地摔东西,是原则问题。我必须做出相应的惩罚。
她在老公怀里坐着,已经明白了这件事不该做,也得到了教训,并说以后不敢了。老公看她的小屁股,红透了,像是秋天的红高粱的颜色。
第五,这件事虽已接近尾声,可我不想搭理她。便到了卧室去看书。我甚至开始哼起了歌,因为我想让她明白,我不会因别人的错误难过,如果你惹了我,我会不理你,继续开心地做我自己的事情。
女儿看了会电视,喝了牛奶,刷了牙,进了卧室。她小心地看着我的表情,没发现不开心吧,说:“妈妈看的什么书呀,我看一看。”
我不说话,继续看书。
女儿又对老公说:“爸爸,妈妈还不原谅我吗?我已经道歉了。”
我想,该适可而止了。便说:“我原谅你了,但是为了对你表示惩罚,你近来不能用我的手机画画了,因为你摔掉了它。”
女儿又委屈了,缠着说以后还要画画。
看她实在是难过,也想到,用手机画画与涂色,让她对色彩的把握非常好,最后,很认真地告诉她:“没有人不犯错,可是,犯错了不要紧,一定要改正。这次,妈妈原谅你,也同意你继续用手机画画,但是,这是最后一次,以后,这种错误不能再发生了。”
她开心地让我抱了抱,在我怀里撒着娇,说着好妈妈之类的话。然后,互道晚安,睡觉了。这件事情,也算是平稳地结束了。
后记: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说是不打三岁之前的孩子,也不打六岁之后的孩子。三岁之前的宝宝,她就是个懵懂的小婴儿,懂得道理很少,打她是不起作用的。六周岁之后的孩子,已经有了强烈的自尊心,采取打的方式来教育她,可能会适得其反。而孩子的很多规则,恰恰是在三周岁与六周岁之间的这一阶段来建立,孩子的很多观念,也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看来,真正的育儿路,我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