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棂上的阳光》读后
葛学文的《窗棂上的阳光》出了有一段时间了,我有幸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这本书,将其放置床头,在不经意的阅读间,让我有一种惊喜,我没料想,学文的散文之好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其中的文章读起来朴素沉静,让我惊讶于作者在荒僻的乡村,获得了对生命和语言的深刻体验。门前的流水,逐渐消失的村庄,在废墟上建起的学校,一棵行走的庄稼,天边的彩虹,一花一木,简单平常的小事,皆入学文的短文,在作者不事刻意的雕琢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在学文的眼中,农村贫困的社会面貌和落后的生产状况,皆有了莫大的诗意。
故乡的意义,在葛学文的心中,有两层含义:一是生存之地,二是精神居所。有一位作家曾如此说过:“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
“与乡村相比,城市生活不易被心灵收藏。一件事物要进入心灵,需要足够长的时间。人的心灵却总是怀想那些渐渐远去的、已经消失的事物。”葛学文先生以自己的心灵之笔,对即是生存之地,又是精神家园的故乡,做了朴素而而诗意的描摹,在我的理解中,这不是单纯的恋旧,而是有感于城市生活方式的功利需要、对所存在的事物的自然生命过程的漠视与无情剥夺,而在乡村,每一个生命都有其赖以生长、存在的自然过程,因而作家才能有如此真情实感的自然喷发。
葛学文的每一篇文字,尽管所描绘的对象不同,但是,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言清新、干净,让读者捧读,犹如欣赏山间山水,在清山绿水中,一股清澈的山泉,自花草掩映的树丛中,缓缓流出,于曲折回环的山路边,不经意间会跌宕出一波激流,或者是一片浪花,让我们从中看到作者对人生对命运、际遇的深刻思索。其中包含了葛学文对出生之地的赞美与怀念,又有着对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永恒守望。
学文不仅写他眼中的村庄,写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写生他养他的父母,我们在《父亲的至理名言》中,他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给人看病,东奔西走是常有的事,“小的时候,我们经常被深更半夜的敲门声惊醒,然后就听到父亲起床穿衣的声音和母校有几分担心的抱怨。也经常听到父亲深夜回来时咚咚的脚步,感觉到父亲进屋时带进来的凉嗖嗖的空气。”还有在《母亲的照片情结》中,“母亲的照片还会拍下去,老去的是容颜,不老的是岁月;啊,我的迈的母亲,只要有健康与快乐,生活就是最好的命运,照片就是最好的见证。”对学文认识时间不长,了解不多,但是总有人向我说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我们从其父母的身上所具备的品格中,找到了一个被人称之为好人的原因与理由。
林徵因曾经这样说过,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其个喜欢的人。确实如此,当我们说到赤峰的某一个旗县,就会想到那里的一个作家。正因为有了葛学文,我们会对敖汉有一种别于常人的关注与怀想。高主席在前一段时间的一次会议上说到,爱好文学,从事文学艺术工作,能够从中找到幸福感,我想这种幸福感觉,就是有能够愉悦我们心灵的文字,有能让我们一想起,就能感到温暖的文学同道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