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染的爱

标签:
旅游艺术赏析禅意人生杂谈 |
分类: 其它 |
把牺牲当成享受,付出爱心的人,永远很快乐!
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的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都能以爱待人,以慈待人,则不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把气愤的心境转化成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化成爱,如此,这个世间将愈益完美。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份诚的爱心。
人生最悲凉的感受莫过于“人有誊属,唯我独无”,因此,菩萨道行者说:你们看待世间一切众生,应该将年老者当做你们的父母一样去孝敬他;年龄与已相近者,就当做兄弟姐妹去敬爱他;年龄比较幼小的,就当做自己的子女一般去爱护他……这是人性中最高洁、最真、最善、最美有爱。
爱,绝对不能夹杂着烦恼,因为有烦恼就会有污染。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收回,就不会有烦恼。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就是那分无形、无染而无求的爱。
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心。
清茶淡香,既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浓则苦得喝不下,世间的情爱也是如此。
爱——这件东西在人心中常觉得奇缺,常觉得饥饿难饱足,像饿鬼一样,人在爱欲中,是永远没办法满足的。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 要谈爱,就必须说大爱——解脱的爱。
佛鼓励我们要有大爱,要爱的透彻,爱得普遍,尽虚罕遍法界,达到冲破自我,和合于大自然同体大我有爱。不要像泥泞一样,有色彩,湿粘粘的。
一切有宗教思想的妇女,应该把身心培养得像月光一样慈悲柔和。宽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一家人,甚至整个社会,每个人与你相处,都像是沐浴在清凉的月光中,这样才能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这才达到爱有真谛,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真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学佛必须要遵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动的宗旨,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心不做坏事,行为不发生差错,心就有定力精神就会统一,如此就可产生智慧。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定。“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庄敬自强。
有智慧的人,所带走的是觉悟了之后的有情。
聪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得失的能力,贪婪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能够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无从产生智慧。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和手背。其实两者都在同一只的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
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善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可减少一颗杂草。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那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一分善念。
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善字的意思 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爱得不会太过分,也不会产生怨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