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全国刚解放那阵子,人们的奋斗目标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名言,五十多岁的人都清楚。这热炕头,是窑洞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农村的窑洞,传统的结构就是一进门就上热炕头。
自从我在我的博客上介绍了我家乡的窑洞住宅以后,不少博友们对窑洞很感兴趣,特别是出生在大城市的朋友们,从来还没见过窑洞,更没有住过窑洞,对窑洞感到十分新奇。难怪观秋翁先生给我留言说:“你看到了吧?关注你窑洞的不只是我一个人吧!”为了答谢朋友们对窑洞的关注,我特地以我的窑洞为主,把我们家乡传统窑洞里里外外的结构向各位朋友们介绍一下。
北方农村的窑洞,一般都是依山傍水,靠山而建。我的窑洞就是四面环山,背靠大山,坐东向西,地处半山坡。夏天,绿树成荫,环境宜人;冬天,在这个四面被大山包围成“半封闭”的小环境里,无论东南西北风,什么风都不会直接吹到我们的这个“盆地”里来,所以也就暖和,加上窑洞的隔热保温特性,所以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十分明显。

这是我的窑洞北方的绿山,都是树木。

这是窑洞的对面(西方),和我的窑洞隔一条小沟。邻居们端上饭碗就可以在院子里边吃饭边聊天。

这是窑洞的南方,山头山坡都被绿化。

这是窑洞靠山(东方)的山坡上我的黄花菜梯田地。

这就是我的4孔窑洞,先修建了3孔青砖窑,后来才又修建了北边的这孔红砖窑洞。每孔窑洞顶上都有一个烟囱

这是窑洞的家里边,一进门右手就是火炕和其相连的灶台。灶台是烧火取暖、做饭用的设备,火炕是睡觉的地方,也就等于床罢了。炕里边是空的,有四条烟道,上边用大约5厘米厚的石板盖顶,再用黄土搅小麦糠和成的泥摸平,形成炕面。炕一般是一面靠墙,一面靠窗台,其余两边用木头做炕楞,这样铺上的毛毡、毯子、褥子才不会被掉出炕外。炕把灶台和烟囱连了起来,烧火产生的热量和烟由火灶里进入火炕,通过四条烟道,把炕加热,把烟送进了通往屋外的烟囱,所以烟就能冒出窑洞外面。

这是窑洞的正面,也就是窑洞的最里边,叫做“窑掌”。窑洞一般从进门到窑掌,也就是窑洞的深度为两丈五到三丈,宽九尺六,高一丈,这是普通砖窑洞的尺寸。而土窑洞的大小则要根据土质来决定。土质硬的可以大点,土质不好的就小点。但土窑洞的深度可以很深,有的可达10来米深。

虽然窑洞的特点是“冬暖夏凉”,但到了夏天,人们还是不在家里烧火做饭的。这就是夏天时在窑洞外面临时砌的灶台。这个灶台有两个火灶,可以同时坐两口铁锅,前火可蒸煮炒烧饭,后火是利用前火的余热加热水的。这样的火灶既可以烧煤,也可以烧木柴或者农作物秸竿。现在灶塘里发红的那就是煤炭在燃烧。

下面的这个方孔是出灰口,燃烧产生的煤灰就才这里往外掏出倒掉。

认识灶台上放的这是什么工具吗?这叫“火箸”,铁制品。火柱是用来拨煤灰的,只有经常把灶塘里的煤灰拨下去,才能使空气在火灶里上下流通,煤或者木柴才能有氧气助燃,火才能烧得更旺一些。

这是在准备蒸食品时用的夹箅,被蒸的食品放在这上面才不会露掉到蒸锅水里。

被蒸的鲜黄花菜就是放在夹箅上,再盖上锅盖,才能加热蒸熟。
欢迎朋友们来山区游乐,品味窑洞的特点.如果还有哪位朋友想了解有关窑洞的问题,请给我留言提出,我可以尽我所知,和朋友们共同探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