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洞天:闽东宁德霍童山初考【转】
标签:
作者施舟人文化 |
分类: 至善 |
第一洞天:闽东宁德霍童山初考
作者: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
-----------------------------------------------------
http://s10/middle/4a48051cgb9d51bd038d9&690
1.霍童洞天
把霍童山当作 “洞天”起源于何时尚不清楚,但最迟到晋代,霍童山已是道教重要的修养地。唐初宫廷大道士司马承贞(647-735)在排列天下“十大洞天”[3]和“三十六小洞天”[4]时,霍童山已名列“三十六小洞天”榜首,甚至居于五岳泰山、衡山、华山、常(恒)山、嵩山之前[5]。司马承贞在《天地宫府图》一书中说:“第一霍桐山洞,周回三千里。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属仙人王纬玄治之。”
长溪是宁德地区在唐代的建置,而“霍童山”在唐天宝以前原名“霍桐山”。《太平寰宇记》记载,霍桐山“列仙霍童游处。天宝六载(747) 敕改为‘霍童山’,亦曰‘游仙山’”。
该如何理解宁德霍童曾是“天下第一洞天”这样一个事实?[6]为甚么唐代人将这个地方看得那么重要?在中国历史上,闽东这一山脉到底有过何种特殊功能,扮演过何等重要脚色?本文试图就此做一初步探讨。
http://s10/middle/4a48051cgb9d51ce30c89&690
2. 古代司命神的大霍山
王纬玄不知何所人也。得道居林屋山洞室中。吴国韩崇好道,游名山采方术,于林屋遇纬玄,求度世之道。纬玄以流珠丹授之。谓崇曰:“子行此道,无防居世。功成之日,自当仙举也。”崇行之大验,仕为汝南太守,在郡十四年。纬玄又降之,授崇南隐遁解形之法。入大霍山。又授崇道化泥丸紫户之术而升天矣。
上述描写引自《真诰》。《真诰》卷十二也说:“(韩)崇年七十四,纬玄乃授以隐解法,得入大霍山”。
《真诰》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内容分两部分。正文是东晋末年 (364 - 370) 杨羲编辑的。杨羲根据当时流传于江南地区的道教经典和传说,演出了一系列新道经,即后人所谓上清经箓诸书。后来梁朝的大文豪陶弘景(456-536) 收集了杨羲手迹及与杨有密切关系的人所附加的数据,编辑了《真诰》,并做了注解。《真诰》第十二卷第七页云:“王纬玄是楚庄王时侍郎,受术于玉君。”陶弘景注:
若是春秋时庄王者,疑侍郎之官不似古职;而汉楚王无庄谥。
看来陶弘景对王纬玄的神话有怀疑,而且韩崇的身世仅见于《后汉书》,与王纬玄和霍童山毫无关系。不过有关大霍山,《真诰》还有进一步的记载:
罗江大霍(山)有洞台,中有五色隐芝。([陶]注此则南真[8]及司命[9]所住之处也。)[10]
仙人郭子华、张秀连、赵叔达,晚又有山世远者 ..,昔居武当,今来大霍,欲从司命君受书。[11]
八月八日书云:谨操身诣大茅之端……,司命君在东宫。([陶]注云:司命常住大霍之赤城。)[12]
道士入山采药,采八石灵芝合丹液,及隐身林岫,以却众精,诸无灵宝五符者,神药沈匿,八石隐形,芝英藏光。
霍林仙人的“五符”是帮助道士们上山找药,特别是灵芝。书中有一“灵宝黄精方”[13],黄精也被称为“太阳之精,入口使人长生”,[14]本名马箭。关于这种草药,葛洪 (283-343) 特别在药方后加上一段说明:[15]
天官名此草为“戊已芝”。昔人有至霍山赤城内者,见其中有数千家,并耕田垦陆以种此草。……
昔人即问赤城人种此草何为?对之云:此仙草。此中人由来并食之耳,使人长生矣。吴主孙权时闻其说,所言之审,即使人于江东山中种而食之。
那么,这位传授灵宝五符的霍林仙人是不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仙人王纬玄?《太上灵宝五符序》仅说霍林仙人“似韩众也”。[16]所以,唐初的司马承贞把王纬玄当作主司霍童山的仙人有何依据,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太上灵宝五符序》所提到的霍林仙人韩众,却值得注意。
http://s9/middle/4a48051cgb9d51dae9e18&690
3. 陶弘景游霍童
初欲入剡,或度天台。至浙江,值潮波甚恶,乃上东阳,仍停长山。闻南路有海掠, 不可行。稍进赤岩,宿瞿溪石室。……乃曰:尝闻《五岳图》云,霍山是司命府,必神仙所都。(原注:《名山记》云:霍山在罗江县,高三千四百丈,上方八百里。东卿司命茅君所居)。乃自海道往焉。过牛岑出海口,东望扶桑,乃慨然叹曰:所谓观海难为水,游圣难为言。……霍山连略当六、七百里,隐隐如阵云,岩崿惊拔,特异他处。先生足蹑真境,心注玄关,大有灵应感对,事秘不书。
这里说陶弘景离开江苏句容后,原想从浙江海路去霍山,因当时海上不宁,结果从浙江东阳、赤岩取道温州西面的瞿溪。并且先在永宁(今黄岩)的青嶂山住了一段时间,永宁县令陆襄把陶安排在那里的天师治堂里。陶弘景自己编撰的《周氏冥通记》序文也说:
天监七年(508),隐居东游海岳,权住永宁青嶂山。隐居入东,本往余姚,乘海舫取晋安霍山。平晚下浙江,而潮来制船,直向定山,非人力所能制。
在青嶂山天师治堂,陶弘景认识了十二岁的神童周子良。陶接受周子良为弟子,并授予他“仙灵箓”、“老子五千文”和“西岳公禁虎豹符”。其后,周子良跟随陶弘景一起到“南霍”。直到天监十二年(513),他们才回到茅山。[23]
《华阳陶隐居内传》又说由于缺糠,陶弘景无法留在霍童山炼丹。但他在该地区的旅行前后达四、五年之久,在霍童山上应该住了不短的时间。此间,陶弘景落脚何处?
http://s15/middle/4a48051cgb9d51e510c3e&690
4. 霍童山的鹤林宫及其它
褚伯玉字符璩,吴郡钱唐人也。……年十八,父为之婚,妇入前门,伯玉从后门出。遂往剡,居瀑布山。性耐寒暑,时人比之王仲都。在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宋孝建二年(455),散骑常侍乐询行风俗,表荐伯玉,加征聘本州岛议曹从事,不就。太祖即位,手诏吴、会二郡,以礼迎遣,又辞疾。上不欲违其志,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馆居之。建元元年(480),卒。年八十六。常居一楼上,仍葬楼所。孔稚珪从其受道法,为于馆侧立碑。
浙江有几个不同的白石山,不知这里所指的是哪一个。按照唐末五代的道教学者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上山记》的说法,褚伯玉原来住在浙江的金庭山。[28]无论如何,陶弘景熟悉褚伯玉的事迹,在他的《真诰》“序录”中 (是他自己写的历史考证部分)若干次提到他。褚伯玉也收藏了杨羲的重要墨迹。陶弘景说:
伯玉居南霍。游行诸山,恒带自随(此墨迹)。亡,留在弟子朱僧摽。
陶弘景去霍童山时,褚伯玉已经不在人世了。[29]但是他的弟子们很可能还居住在此山,可以招待陶弘景和他的随员。是不是他们的道观已经叫“鹤林宫”也很难说,不过那时有道士们在霍童修养,则是无可置疑的。
5. 结论
宗祖是著名的道士司马承贞。大茅君和南岳夫人魏华存是该宗最重要的神明,而他们的“洞府”就在霍童山上。
人卒行出入者,都不觉是洞天之中,故自谓是外之道路也。日月之光既自不异,草木水泽又与外无别,飞鸟交横,风云蓊郁,亦不知所以疑之矣。所谓洞天神宫,灵妙无方,不可得而议,不可得而罔也。[30]
从陶弘景时代至今,中国的社会与文化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前人的宗教信仰大部分已被遗忘,今天还崇拜“大茅君”的人并不多。然而,僻在闽东的霍童山和它的自然环境一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而且它生产的“五芝”还是一样地宝贵。从这一角度看,我们今天还可以承认它是“天下第一洞天”。
[1] 在此我想指出,“上清经”原来是一种提倡个人修养的道教文献。直到唐初,“上清经”成为道教最高的经典,中唐玄宗授予“上清经”的神明魏华存、茅君、许谧等国封,此后“上清”也就发展成为道教的一个宗派。
[2] 例如,最早的道经经典的“三洞”分类法,也有类似的意思。有关洞天的研究,还可以参考Franciscus Verellen的“The beyond within: Grotto-Heavens (Dongtian) in Taoist ritual and cosmology”,载于 Cahiers d’Extreme-Asie 8,第265-290 页,1995年。
[3] 据日本学者三浦国雄考证,“十大洞天”的说法实际上晚于“三十六洞天”。见氏著《洞天福地小考》,载《东方宗教》1983年第51期。
[4] 有关“三十六洞天”的提法,迄今为止可考的最早资料是东晋的《大茅君内传》。
[5] 见《天地宫府图》,存于北宋张君房编辑《云笈七签》卷27。
[6] 大多数学者已根本不了解这一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令人欣慰是,当地的有识之士则对地方历史展开了初步的研究,并编辑出版了一套《宁德文明之光丛书》。
[7] 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第14页。此书虽编辑于元初,但编者采用的主要资料都是古老的道书。
[8] 指魏华存。
[9] 即大茅君。
[10] 《真诰》卷13第8页A面。
[11] 《真诰》卷14第6页B面。
[12] 《真诰》卷11第16页A-B面。
[13] 《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中第20页。
[14] 《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中第19页。
[15] 《太上灵宝五符序》见卷中第22页。
[16] 《太上灵宝五符序》见卷下第3页A面。
[17] 原文作“韩终”。据王逸注《楚辞.远游》:“羡韩众之得一”句,“韩众”亦作“韩终”。
[18] 第21页B面。
[19] 如《风俗通义》卷八:“民间所祀小神有司命”。
[20] 宋贾嵩编撰《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第9页。
[21] 《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第7页。
[22]《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载于《云笈七签》卷104第19页。
[23] 见《周氏冥通记》第1-2 页。
[24] 朱维干《福建史稿》上册第55页,福建教育出版社。
[25] 《法苑珠林》卷71《祈雨篇》。
[26] 有关陶弘景入闽的经历,美国学者Michel Strikmann也做过研究。不过,他错把陶弘景去的地方当成是闽南地区的戴云山。“On the alchemy of T’ao Hung-ching”,载于H. Welch和A. Seidel编辑的Facets of Taoism, Essays in Chinese Religion, 见第151-152页,耶鲁大学出版社,1979年。
[27] 厦门大学历史系、古籍研究所点校本,第一册卷31第76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28] 《洞天福地岳渎名上山记》第8页。
[29] 《闽书》说褚在梁大同二年(529)登天,误。
[30] 《真诰》第11卷第7页A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