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元星
《周易》虽然曾被误作卜筮之书,但它所内含的化学知识并未无影无踪,尤其秦代以及东汉时期道家的炼丹热,把《周易》内涵的一部分知识精华保存了下来,而且对后来化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无可否认的作用。
今之“化学”源于西洋Chemistry,它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而“易”字也有变易、变化的义蕴,将“化学”改译称为“易学”,并不影响Chemistry的原义。《周易参同契》中讲的“参”,就是指物质的分解反应,“同”即化合反应,“契”即催化,犹如契入它物之义,它们都是一些化学概念。尽管《周易参同契》中讲的东西非常肤浅和神秘,但其内容却是地地道道的化学知识,而且它对阿拉伯的炼金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东汉至隋唐,中国与大食(沙特阿拉伯)已经实现了陆路通商,当时中国的炼金术传到大食,他们把“金”译成k(显示不全)a,前面加上阿拉伯语的冠词al与“学、术”后缀iya,就组成了阿拉伯语的al-k
在《周易参同契》之后,中国的丹道家们还编撰了大量的化学文献,如《石药尔雅》、《真元妙道要略》、《金石灵砂论》、《龙虎元旨》、《玉清内书》等等,其文辞大多与《周易》类同。
有趣的是,阿拉伯人欧·拉泽(al Razis,860~933)所著《哲人石》一书,同中国炼丹术著作的风格极为相似,录其一段如下:“取哲人水烧之,始成绿狮(相当中国的虎),继烧之,变为赤狮。酸葡萄酒溶入砂中,加热赤狮,再蒸馏,水星变为树胶,可切。蒸馏树胶,得液体、醇及红滴,味不可口,以软膜覆蒸馏器上,……器内一条真龙,自食其尾,取黑龙,置石上,触菩提树灰即燃,返成绿狮,令自食其尾,再蒸馏,得赤热水及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