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雷元星文化金星 |
推开《周易》的另一扇天窗
商宏宽
《周易》是本什么书,历来说法甚多,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审时度势,谈治国方略的治世牧民之书;有人认为是从远古洪荒时代,到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以致未来社会发展的历史之书;有人认为是上测天灾、下测人祸、预知吉凶祸福的卜筮之书;有人认为是探察自然、格物致知的科学之书;有人认为是寻觅认知途径、追索世界本源与道统的哲学之书。最近, 雷元星先生撰写《文明的起点》一书又推开了一扇天窗,送入了一股新鲜空气,让我们从化学的角度来审视《周易》,这无疑会使人们进一步放宽眼界,增长知识,开阔思路。
从华夏鼻祖伏羲画卦、文王与周公述《易》,再到孔子写《易大传》、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中华民族在制陶、冶炼、染织、酿造、炼制丹药等实践的基础上,率先建立了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公元7世纪后,中国的炼丹理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世界,使中亚、西亚各国的炼金术迅速发展。
公元11世纪之后,西欧人不仅把阿拉伯的数字符号全盘搬入,而且将其炼金术也一同引进,许多炼金术著作被译成拉丁文,最终促成了近代西方化学(Chemistry)的诞生,中国古代的易学竟然是西方化学的总源头。
中国的《易经》,西方曾翻译为“变化之学”,因为《周易》就是探索世间万物变化的学问。在易学发展的过程中,本来就有以养生保健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派,最早以《黄帝内经》为代表,进而发展为修炼内、外丹。东汉桓帝时(约147~167年间)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炼丹理论书,著者被称为“万古丹经王”,该书是《周易》理论、道家哲学、炼丹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的炼丹修身经典。魏伯阳认为: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炼丹过程正如“以蘖染黄,煮革为胶,以曲造酒”一样,是自然之所为,“非有邪伪道”。并认为相类有关之物质才能发生反应,且遵循特定比例关系,在一定火候下才能完成变化,这些观点无疑是早期化学思想的萌动。
晋代的葛洪(283~343)撰有《抱朴子》及《周易杂占》(后者已佚),从事神仙方药、养生延年方面的研究,晚年弃官后遁入岭南罗浮山炼丹修行,其《抱朴子·内篇》成为炼丹史上的重要经典。该书介绍了《黄帝九鼎神丹经》《太清神丹经》等所记载的二十八种“仙丹”炼制秘诀,总结了较完整的操作规程。他利用金、银、汞、铅、锡、铜、铁、炭、食盐、曾青、磁石、雄黄、雌黄、诸玉、珍珠、云母、硝石、石芝、松脂以及各种植物汁液作原料,制取了许多化学制剂,观察了众多化学变化,得出“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的正确结论,他还用自然界和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物质变化实例,来证明炼丹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最早制成红色人造硫化汞;利用汞与复盆子未成熟果之汁(含氢氰酸)混合液,制成可溶解黄金的“金液方”;首先发现铁铜的置换反应;这些都是化学上的重要成就。
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456~536)撰写了《本草经集注》和许多炼丹著作,如《合丹药诸法式节度》《集金丹黄白方》等,可惜均已佚失。他曾说:“假令为仙者,以药石炼其形,以精灵莹其神,以和气濯其质,以善德解其缠,众法共通,无碍无滞。”他在炼丹学上的成就有:指出金银汞齐的性质及其在镀金、镀银上的用途;提出丹釜须涂铅丹并在高温下分解而生成氧化汞;在硝石水法炼丹过程中,发现钾盐的鉴定方法,这是该方法在世界化学史上最早的记载。
唐初时期的孙思邈(581~682)撰写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巨著,他的名言为:“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从”,其寿也高达百岁以上。他把养生方法概括为:“易则易知,简则易从;食啖鲜肴,务令简少;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他曾记述“太乙神精丹”是用雄黄、雌黄、曾青、磁石为原料,经过升华结丹后,便可得到“光明皎洁如雪”的砒霜(氧化砷),因其巨毒,只能制成如黍大的微粒,严限每日只服一粒,用来治疗疟疾。这种方法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有较大影响。
另有一本风水著作叫《平龙认》,写于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作者马和。在此书的《霞升气》一篇中谈到大气中有“阴气”、“阳气”,水中也有“阴气”,它和“阳气”混合紧密,很难分开。用火硝、青石等物质加热后就可产生“阴气”,这种“阴气”可以燃烧。这里所说的“阴气”就是“氧气”,对氧气性质的认识以及提取方法,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注:《平龙认》一书曾流落海外,被德国东方学家朱利斯·克拉普罗特发现,并写成《第8世纪时中国人的化学知识》一文,于1807年在俄国圣彼得堡的科学院学术讨论会上宣读,这一事实后来被前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收录在《普通化学教程》中。)
五代时道教学者谭峭著有《谭子化书》,他写道:“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又复归于虚,虚实相通谓之大同”。我国古时对“变”与“化”是有明显区别的,“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化书》虽然谈的不是现在的化学概念,但确实是讲事物的质变现象,可见道家易学者不仅重视量变,更重视质变。
五代之时有一个麻衣道者,著有《正易心法》,并将此书传授给陈抟。陈抟,字图南,是道家易学派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他研究《易经》善于以图式代替文字,撰《易龙图》一卷,继承了道家易学重视象数理论的倾向,对后世学者影响甚大。在宋代的易学人物中,有数学派的邵雍、濂学派的周敦颐、洛学之二程(程灏与程颐)、关学之张载、闽学之朱熹和蔡元定,他们均与陈抟学术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有“则图南不徒为高隐,其实博学多能;不徒为书生,而固有雄武大略,真人中之龙耶!方其高卧三峰,而两宋之道德文章,已系于一身”之评价。
《黄帝内经》→魏伯阳→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马和→谭峭→麻衣道者→陈抟,这是易学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却常被忽视的一支,这一学派的学者们在养生、保健、医药学、化学乃至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是无可争辩的。读了雷元星先生《文明的起点》一书,牵出了我的这些思绪。本人还想强调的是,易学研究切忌偏见,最好“象、数、义、理”并重,尊重各种不同的意见。
众所周知,《周易》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是以大自然为原型、从自然万象中抽象出来的,所以它是阴阳组合、太极对称和分层有序的全息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和谐性与规律性又可以以数的形式、均衡矩阵方式逻辑地反应出来,并且在天文律历、生物节律、元素周期、遗传密码、分形理论等方面均有契合之处。正如符号学家皮埃尔·古罗的评价:“最完善而且在结构上最有逻辑和最抽象的一个系统,是中国人的易经”。
欧洲的哲学权威荣格(C.C.Jung)在1949年英文版《易经》的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之处。”可见《周易》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是博大精深的,是值得我们共同发扬光大的,望有志于此的学术同仁共同努力。谨以此祝贺雷元星先生的新作问世,并能引起读者之兴趣。2006年3月27日于北京
商宏宽,出版社编审、教授,在我国易学研究领域颇具声望与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