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层叠的印象》里读出生活的质感
2023-11-21 15:51:46
标签: 紫阳张斌 散文集 和丰县二中学生 层叠的印象
在《层叠的印象》中读出生活的质感
周晓云
印象是认知的前提,生活是人生存之道。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印象,运用在社会活动实践中,有些印象经过反复磨合、层叠,深刻地记忆在人们的脑海中。正如《层叠的印象》一书中说:“印象总是会深藏在记忆中,无论有多少印象层叠,都清新如故.....”
《层叠的印象》是文友张斌所著的散文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创作的47篇佳作。我专心致志的翻着、看着,渐渐地被他那“不起眼”的章节所吸引,认真拜读,感触颇深。
走进张斌的散文世界,犹如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窗,看到了不同的风景。这些散文,都是叙说生活中的小事,有对流年往事的追忆,有对平淡生活的感悟,有对故乡风物的描摹,有对人性人情的剖析。初读或许只是浅显的感性体验,若深入咀嚼,便会在其恬淡的意境中,感知他率性纯真的内心,亲切敦厚的叙述,温情简约的处世。
文学是生活的镜子,这是一句简单的陈述,但简单的陈述往往蕴含着真理。作者在《溜走的时光》中,对童年‘斗鸡’(不是鸡和鸡斗,是人和人斗,各自用手将一条腿抱起来,用膝盖相互碰撞,谁失去平衡,手扳着的那条腿放下来了,谁就输了)记忆犹新。“在那个没有NBA、PSP、网游的年代,‘斗鸡’是我们最大的乐趣。”“我们在斗鸡中一天天长大,在斗鸡中加深了友情。”“总有人说时光偷偷溜走,其实时光从来不是偷偷溜走,而是大摇大摆地走了,从来不会顾忌我们的感受。”“蓦然惊觉时,容颜已衰老,行动已迟缓,心灵似乎也已干枯,这个时候,往事总会袭上心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有时我会回母校转转,想看看当年我们斗鸡的地方,可时过境迁,再也找不到儿时的场景,只有在记忆的深处去回味当年‘斗鸡’的喧嚣。”的确“童年就如同一本珍藏的画册,和布克草原的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与成群的牛羊构成了我生命的底色,常常悄无声息地进入我的梦中。”(见《草木陪伴的童年》) 当你读到这些闪烁着生活质感的文字时,那种烟火气息竟显得弥足珍贵。
追寻逝去的岁月,是人们一种怀旧情结。正如《淌满乡愁的小河》,“带着我儿时的记忆,流过四十多个春夏秋冬,留下永远的乡愁。”每到这时,《奶茶随着岁月飘香》,“总感觉空气中飘荡着奶茶的清香扑鼻而来,丝滑而醇厚.....那种飘飘缈缈、朦朦胧胧、余香袅袅......若有若无的清香,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漾起美丽的涟漪,使我空虚的心和饥饿的肠胃,感到充实而饱满......”特别是《北疆的老屋》,夜晚入梦时,它都“影影绰绰,在广漠的戈壁上向我招手......”因为老屋“曾散发古朴的农牧情调,是农牧文化的载体。它曾是老一辈人奋斗的结晶,又是我们这些后代的摇篮......它可以被更漂亮的楼房替代,但不应该被遗忘。”
循着作者的笔墨,穿行在他素朴的文字之间,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她的喜怒哀乐,也勾勒出一幕幕温情善美的场景。上小学的时候,“《秋月》跳维吾尔族舞,跳着跳着,她手搭着额头前,眼望着向我舞来,继而做了个邀请的姿势,便将我拖进了舞场。”“这是我第一次被女孩子青睐,多少有些受宠若惊。”“有这样一位发小,有这样一段往事,有这样一轮秋月,童年便精彩了许多。”《铁皮棚里的爱情》“更是扎根在我记忆的深处。无论结果怎么样,爱或者被爱都是人生最温暖、最美丽的风景。”《微信上的温馨》、《发朋友圈》“成了我和女儿联系的纽带,”“我每天花半个小时写篇‘说说’,记录了生活,整理了思考,给女儿做了表率,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充分体现出无所不在的父爱。《谁应该感恩谁》尽管讲述的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但细微之处见精神,犀利地鞭挞了那些小人不知道真正应该感恩谁。
生活总是这样,一边让人们享受着它的蜜汁,又一边让人们舔舐着它的苦胆。作者从北疆迁入到陕南,边关生活山区工作,吃过了不少苦头,难能可贵的是,他以一种顽强的信念涌动着生命活力,诠释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相信苦尽甘来。《厨房变迁记》“只是千家万户厨房变迁史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社会发展的轨迹,见证了一段历史。”《谁在崇山峻岭间翱翔》,记叙了八十年代前“老家山大沟深,险的地方隔断了南北飞雁。”如今山区交通四通八达,铁路、高速路、通乡路,路路畅通,随便一条村级公路都可以通向四面八方。现在无论行走在《洞河水乡》、《古镇双桥》、《紫邑宦镇》,还是进《任河!任河!》看《木兰峡》,到汉王《陆地上的“小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现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更加幸福,真是《几度春风几度城》”。
品着这些静水流深的文字,阅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观着一幅幅透着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的画面,印象更加深刻,生活愈加精彩,不知不觉间便走进了作者平淡而悠远的世界。
2023.10.28于紫阳
在《层叠的印象》里读出生活的质感
在《层叠的印象》中读出生活的质感
周晓云
印象是认知的前提,生活是人生存之道。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印象,运用在社会活动实践中,有些印象经过反复磨合、层叠,深刻地记忆在人们的脑海中。正如《层叠的印象》一书中说:“印象总是会深藏在记忆中,无论有多少印象层叠,都清新如故.....”
《层叠的印象》是文友张斌所著的散文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创作的47篇佳作。我专心致志的翻着、看着,渐渐地被他那“不起眼”的章节所吸引,认真拜读,感触颇深。
走进张斌的散文世界,犹如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窗,看到了不同的风景。这些散文,都是叙说生活中的小事,有对流年往事的追忆,有对平淡生活的感悟,有对故乡风物的描摹,有对人性人情的剖析。初读或许只是浅显的感性体验,若深入咀嚼,便会在其恬淡的意境中,感知他率性纯真的内心,亲切敦厚的叙述,温情简约的处世。
文学是生活的镜子,这是一句简单的陈述,但简单的陈述往往蕴含着真理。作者在《溜走的时光》中,对童年‘斗鸡’(不是鸡和鸡斗,是人和人斗,各自用手将一条腿抱起来,用膝盖相互碰撞,谁失去平衡,手扳着的那条腿放下来了,谁就输了)记忆犹新。“在那个没有NBA、PSP、网游的年代,‘斗鸡’是我们最大的乐趣。”“我们在斗鸡中一天天长大,在斗鸡中加深了友情。”“总有人说时光偷偷溜走,其实时光从来不是偷偷溜走,而是大摇大摆地走了,从来不会顾忌我们的感受。”“蓦然惊觉时,容颜已衰老,行动已迟缓,心灵似乎也已干枯,这个时候,往事总会袭上心头。”“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有时我会回母校转转,想看看当年我们斗鸡的地方,可时过境迁,再也找不到儿时的场景,只有在记忆的深处去回味当年‘斗鸡’的喧嚣。”的确“童年就如同一本珍藏的画册,和布克草原的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与成群的牛羊构成了我生命的底色,常常悄无声息地进入我的梦中。”(见《草木陪伴的童年》) 当你读到这些闪烁着生活质感的文字时,那种烟火气息竟显得弥足珍贵。
追寻逝去的岁月,是人们一种怀旧情结。正如《淌满乡愁的小河》,“带着我儿时的记忆,流过四十多个春夏秋冬,留下永远的乡愁。”每到这时,《奶茶随着岁月飘香》,“总感觉空气中飘荡着奶茶的清香扑鼻而来,丝滑而醇厚.....那种飘飘缈缈、朦朦胧胧、余香袅袅......若有若无的清香,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漾起美丽的涟漪,使我空虚的心和饥饿的肠胃,感到充实而饱满......”特别是《北疆的老屋》,夜晚入梦时,它都“影影绰绰,在广漠的戈壁上向我招手......”因为老屋“曾散发古朴的农牧情调,是农牧文化的载体。它曾是老一辈人奋斗的结晶,又是我们这些后代的摇篮......它可以被更漂亮的楼房替代,但不应该被遗忘。”
循着作者的笔墨,穿行在他素朴的文字之间,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她的喜怒哀乐,也勾勒出一幕幕温情善美的场景。上小学的时候,“《秋月》跳维吾尔族舞,跳着跳着,她手搭着额头前,眼望着向我舞来,继而做了个邀请的姿势,便将我拖进了舞场。”“这是我第一次被女孩子青睐,多少有些受宠若惊。”“有这样一位发小,有这样一段往事,有这样一轮秋月,童年便精彩了许多。”《铁皮棚里的爱情》“更是扎根在我记忆的深处。无论结果怎么样,爱或者被爱都是人生最温暖、最美丽的风景。”《微信上的温馨》、《发朋友圈》“成了我和女儿联系的纽带,”“我每天花半个小时写篇‘说说’,记录了生活,整理了思考,给女儿做了表率,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充分体现出无所不在的父爱。《谁应该感恩谁》尽管讲述的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但细微之处见精神,犀利地鞭挞了那些小人不知道真正应该感恩谁。
生活总是这样,一边让人们享受着它的蜜汁,又一边让人们舔舐着它的苦胆。作者从北疆迁入到陕南,边关生活山区工作,吃过了不少苦头,难能可贵的是,他以一种顽强的信念涌动着生命活力,诠释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相信苦尽甘来。《厨房变迁记》“只是千家万户厨房变迁史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社会发展的轨迹,见证了一段历史。”《谁在崇山峻岭间翱翔》,记叙了八十年代前“老家山大沟深,险的地方隔断了南北飞雁。”如今山区交通四通八达,铁路、高速路、通乡路,路路畅通,随便一条村级公路都可以通向四面八方。现在无论行走在《洞河水乡》、《古镇双桥》、《紫邑宦镇》,还是进《任河!任河!》看《木兰峡》,到汉王《陆地上的“小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现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更加幸福,真是《几度春风几度城》”。
品着这些静水流深的文字,阅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观着一幅幅透着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的画面,印象更加深刻,生活愈加精彩,不知不觉间便走进了作者平淡而悠远的世界。
2023.10.28于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