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第八天

照例是做核酸,吃早饭,然后去值勤。按要求我十二点去接班,但我想看看县城其他地方的防疫情况,十点多就出门了。阳光明媚,春风吹拂,街道空旷,三三俩俩的帐篷,三三俩俩的值勤人员,还有许多被封死的巷道口显眼的招牌和阻隔物,使大街更显得空旷了。然而街道上并不寂静,麻雀在大街上悠闲的散步,叽叽喳喳的叫着,时不时的抖动翅膀,伸伸懒腰,好像它们才是这个城市的主人。然而每每我离它们一米的时候,它们就飞走了,似乎它们也知道要遵守一米的交际距离。
我走到铁路大桥口,看到路口拉了一条绳子,像是用一根绳子封锁路口。突然就想起画地为牢这个成语。远古时候,有人犯了错误,其他人在地上画个圈圈,让他待在里面,这就是牢房,然后立个木桩等同于官员看守。那个时候民风淳厚,圈里的人是不会偷跑的。太史公司马迁对此大为称道,他曾写道:“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如今古风不存啊,不仅画地为牢已成传说,就连高墙关卡有时也管不住人啊。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遵守规则,特别是没有人值勤的时候。慎独,严守本分,自觉遵守道德准则,是一种非常稀缺的精神,我很想看看这根绳子能不能管住人?也正好想站在这里休息一下。远远地看到有人往这里走,又突然改变了方向。几次之后,我突然明白了我不是一根木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还戴着红袖章威严的站在这里,想偷偷过去的人岂会不怕?看到旁边有个转角,是个盲区,心生一计便藏匿起来。
一会儿,就有人就掀开封锁绳闯了过来,他一转拐就看到了我,顿时有些慌乱说:我到前面取个东西。其实我也很尴尬。有些不知所措。我有我的岗位,这里不归我管。我习惯性地说:把口罩戴好!他显然误解了我的意思,一面戴好口罩一面急急地跑过去,边跑边说,我一会还要从这回去!我目瞪口呆,无奈地目送他远去。想想我也真是,等了半天就想证明人心不古?人心真的像阳光一样不能直视啊!现实就是这样,有太多的人需要严格管理,但愿街道上执勤的警察发现他,管教他。
下午值勤,听到一个好消息。县上决定给每家每户发通行证。通行证每户一张,每两天限定一人外出采购一次,限时不超过二小时。这个消息证明了这些天抗疫是很有效果。一切都向好转了。也反映了领导层的信心和担当。当然,隔离中的人是不会让出去的,分类管理,科学防疫和抗疫,是这次紫阳防疫抗疫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不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都是党的优良传统。一张通行证,是多少人日夜奋战的结果,凝结了多少汗水和热血啊!当时相关的文件还没有下发,但我们知道这是真的。负责行政值班的洪玉青说她已做好了准备,文件一到,就可以迅速填写通行证了。在这个时候,我们还要研究一下本管区的实际情况,如何把这个决策落到实处。郑馆长说登记好每户外出的专人,填写好通行证,但每次外出除做好时间登记,回来时必须交还通行证,以免丢失。也方便管理。洪玉青说,规定一、二、三单元外出人员早上出去,其它单元的人下午出去,这样尽量减轻超市商场的人流,减轻市场管理部门的压力。经过讨论,由洪玉青结合本管区实际情况,起草一个管理办法。
说实话,我虽然在档案馆多年,一直埋头自己的党史业务,很少和馆里其它部门来往。我第一次发现,档案馆的同事有着良好的大局观和牺牲精神。在本管区就做好分流工作,减轻市场管理部门和商场的压力。这让我想起战争年代,把火力吸引到自己这里,减轻兄弟部队的压力。一场大疫,让党的光荣传统在兰台人身上熠熠生辉。
什么是担当?担当不是你来了,干了就担当了,而是要千方百计的干好,要不怕付出,创造性的落实政策。毛主席说过正确的方针制定之后,干部就成为决定因素。我个人强烈地感觉到,我们档案馆在这次抗疫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陆续在群里看到一些文件,如定点开放的商场名单;定点开放的药店名单;负责管理街道人流、负责商场内、外管理的部门和责任等,小小的一张卡片,需要多个部门多少干部付出心血啊!群众脸上的每一抹笑容,都是干部肩上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