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三叠院茶香飘百年
(2025-11-16 09:23:54)
标签:
历史文化时尚 |
分类: 杭州名店与文化 |
三叠院茶香飘百年
北山路的梧桐叶正蘸着初冬的暖阳,在青石板上洇出细碎的光影。我打小在杭州长大,这 69、75、76
号紧挨着的三幢别墅,大门总闭得严实,只留爬满藤蔓的墙面,在四季里悄悄泄露些过往的痕迹。
今日终得应汇德丰友人之邀登堂入室,满怀好奇地细细打量这 “西湖的院子” 里,到底藏着怎样的乾坤。
顺着院墙往前走,最先撞进眼里的是 69 号。灰色水波纹涂料的临街外墙还留着 1930
年代的肌理,阳光落在墙面上,把岁月的纹路照得格外清晰。这幢砖木混合的两层洋楼,曾因年久失修沉寂了好些年,2016
年改造后,屋顶多了个小巧的露台,如今挂着餐厅的招牌,门内隐约飘出菜香与笑语。推门进去,原木桌椅擦得锃亮,墙角挂着的老照片里,能看见它旧时斑驳的模样
—— 听说上世纪 50 年代,作家史莽曾住在这里,后来才改名叫
“集艺楼”。食客们低声闲谈,偶尔有笑声溢出窗棂,与窗外梧桐叶的簌簌声缠在一起,倒让这百年老楼少了几分疏离,多了些人间烟火的暖意。
拐过 69 号的廊柱,75
号的西洋式线条便撞了进来。这幢占地两亩多的花园式别墅还裹着装修的轻尘,欧式廊柱的雕花虽蒙着薄灰,却依旧能想见当年的雅致。资料里说它是
“潘宅怡庐”,1930 年代建的砖木结构小楼,建筑面积近 300 平方米,2004
年就列进了杭州市历史建筑名录。友人指着门框上残留的雕花告诉我,这里原是广东富商谭家二小姐的嫁妆,当年她嫁入潘家,便成了潘氏家族的居所
——
听说潘家在上海、莫干山还有好几处洋房,想来当年这里该是何等热闹。风掠过未装玻璃的窗棂,好像能听见时光的回声,混着装修的轻响,诉说着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生活美学。
最让人心安的是 76
号,一脚踏进去,仿佛闯进了幅中式水墨画。木窗雕栏透着古意,门楣上挂着块题了东坡诗句的匾额,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星星。这是谭家给另一位女儿的嫁产,后来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分配给领导干部居住,1978
年吴宪先生搬进来,直到 1995
年逝世,如今成了汇德丰的茶室。友人早已在茶桌旁候着,原木茶桌上,紫砂壶静静卧在棉麻桌布上,待热水注入,茶汤顺着壶嘴缓缓淌下,在白瓷杯里晕开琥珀色的圈,醇厚的普洱香便漫了开来,混着窗外飘来的草木清芬,瞬间驱散了初冬的微寒。
抿一口普洱,陈香在舌尖缠绕,不烈不燥,竟似带着西湖山水的温润,从喉头暖到心口。歇盏时,友人又换了 “十八棵”
红茶,热水注入盖碗的瞬间,茶叶在水中舒展,橙红透亮的汤色里,飘出清甜的花果香,尾调还裹着淡淡的兰花香。茶桌旁的木架上摆着几帧老照片,模糊的影像里,好像能看见当年谭家小姐凭窗远眺的身影
——
她或许也曾在这样的午后,望着窗外的孤山与西湖,盼着归人?如今嫁妆庭院成了以茶会友的清雅地,时光流转,不变的是这份藏在深处的闲情。
我们靠着窗闲谈,窗外就是孤山的轮廓,远处西湖波光粼粼,近处庭院草木疏朗。风穿过小院,带动门帘轻晃,茶香也跟着漫出窗外,与西湖的水汽融在一起。说着吴宪先生在此居住的岁月,聊起沈仁春带着
“十八棵” 母树茶叶参评西湖博览会的往事,一杯接一杯,竟忘了时辰。直到日头西斜,金色的光斜斜地照进茶室,才惊觉该告辞了。
回望这三幢相连的别墅,69 号的烟火还在窗内闪烁,75 号的西洋廊柱映着晚霞,76
号的茶香仍在鼻尖萦绕。它们曾是谭家女儿的嫁妆,是文人政客的居所,如今成了可品烟火、可忆旧梦、可享清欢的所在。原来西湖的美,从不止于断桥残雪与苏堤春晓,这北山街深处的庭院里,百年光阴伴着茶香流转,藏着最动人的江南韵味。
前一篇:【原创】西湖的院子
后一篇:【原创】西溪野舟入水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