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孤山初冬访书院

(2025-11-14 06:59:11)
标签:

历史

文化

情感

分类: 我的登山博客
孤山初冬访书院 
—— 敬一书院考察散记
初冬的孤山少了些春的繁盛、夏的浓荫,却多了份清简疏朗的韵致。山径上落着薄脆的枫香叶,踩上去沙沙作响,寒风掠过枝头,倒让那点穿林而来的阳光显得格外暖人。
应乾宁斋张总之邀,与总助罗婷同往敬一书院,未入山门先见白墙,“孤山一片云” 五个字在暖阳下泛着温润的光,像一句等了三百年的邀约。
进门漫行,撞入眼帘的不是亭台楼阁,而是院中那方宝葫芦形的水池。初冬的风让池面起了些微澜,却没扰了水的清亮 —— 这形制原是赵士麟公建院时便有的,弧线柔和得像是被岁月细细摩挲过,竟恰好与咱们乾宁斋 “守正传承、聚能致远” 的理念暗合:葫芦聚气,是守着文脉的根;池水环流,是盼着薪火的续,这般缘分,似是冥冥中早有定数。
阳光斜斜地铺在池面上,镀了层薄金,连池底的青石板纹路都看得分明。池里的金鱼是天然生息在此的,红的、金的,不慌不忙地游着,尾鳍扫过水面时,漾开的细碎光纹里,竟像揉进了书院三百年的时光。
三百年前,赵公在此讲 “一念不敬,心便放逸” 时,或许也曾临池而立,看水中月影映着经卷;后来书院改作赵公祠、财神庙,再到西泠财神殿,往来者换了一批又一批,这方水池却始终守着一汪澄澈,连池里的鱼都似有了古意,慢悠悠地游过了清代的清风、民国的烟尘,直到今日仍在水中自在浮沉 —— 这不正是 “传承” 最好的模样?
蹲在池边细看,水面偶尔映出头顶的枯枝,与池中金鱼相映,倒有了 “枯荣相生” 的意趣。
罗婷指着池沿一块略凹的青石说:“许是从前学子们常在此浣笔,才磨出了这般痕迹。” 
我不禁想象,当年初一聚名士、十五授经道时,或许有少年书生趁课间来池边洗砚,墨汁晕开在水里,又被金鱼搅碎,成了书院里最生动的 “文脉”。而如今,我们谋划在此打造东坡讲堂,盼的不就是让这样的场景重现 —— 让后来者也能临池听书,让东坡的 “人间有味是清欢”,与赵公的 “敬” 字真谛,都借着这方水池的灵气,传得更久、更远。
风又起时,池面的光纹晃了晃,像在应和我们的闲谈。暖阳、清水、游鱼,还有墙脚那方 1994 年出土的 “敬一书院界” 残碑,凑成了初冬里最动人的画面 —— 这方水池,既是书院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们与古人对话的媒介,更是未来东坡讲堂 “承古开新” 的底气。待他日讲堂开讲,或许该邀听众来池边小坐,听一听水的故事,也听一听我们想把文脉续下去的心意。
日头西斜,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回望书院,那方葫芦池仍在暖阳下闪着光,像一颗藏在孤山里的明珠,守着三百年的底蕴,也盼着新的篇章。这般景致,这般缘分,让此次考察多了份沉甸甸的期待 —— 东坡讲堂若成,定不辜负这池清水,更不辜负这书院里从未断流的人文薪火。
【原创】孤山初冬访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