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寻迹甬城对话古韵

(2025-11-07 17:34:39)
标签:

文化

创作

情感

分类: 佳作留存
寻迹甬城 对话古韵
晨雾还没卸去甬城的薄妆,我们攥着戏剧创编的采风手册,已踩着露水往东钱湖去。车窗外,檐角铜铃被风碰得轻响,像极了戏曲开场前那声勾人的定音鼓 —— 这趟 “戏韵寻踪”,本就是要从甬城的肌理里,抠出能织进戏文的鲜活片段。
第一站撞进陶公村时,古樟正把浓荫泼在青石板上。老渔妇阿婆坐在巷口门洞下,补网的梭子在指间翻飞,银亮的网线牵起又落下,“簌簌” 声比戏台上的丝竹还脆。“以前渔汛时,满巷都是这声儿,孩子们围着唱《渔家乐》的调儿,现在就剩我老婆子喽。” 她扯紧网线,网眼漏下的光斑晃在皱纹里,倒像戏里渔娘鬓边垂落的碎珠。我们蹲在一旁记笔记,笔尖划过纸页的声儿,竟和梭子声缠在了一起 —— 原来戏剧里的 “渔味”,从不是凭空编的腔,是这梭子磨了几十年的实诚响。
转道韩岭时,雾忽然被晴光戳破了。青石板亮得能映出木楼的影子,织坊的蓝印花布从二楼垂下来,风一吹,像极了旦角旋身时飘起的水袖,簌簌落满 “鱼戏莲”“凤穿牡丹” 的纹。老板娘正教孙女摸布样,手指点着一朵莲:“你太奶奶当年,就用这布给甬剧班做过戏服衬里,穿在身上,台步都带水韵。” 小姑娘歪头蹭了蹭布面:“奶奶,为啥现在的布,没有戏台子上那股子香呀?” 织机声突然静了一瞬,我们对视一眼,赶紧在手册上划:“韩岭布纹可作《绣娘记》戏服底样,取‘莲’喻洁,‘牡丹’衬喜,藏旧时戏韵。”
往天一阁去时,雨毫无征兆地落了。先是疏疏几点,打在月湖的荷叶上,后来密了,在万工轿的玻璃展柜上淌成细流,倒把轿身的金漆润得更亮。管理员撑着伞过来,声音轻得怕惊了轿上的雕刻:“你看这轿侧的‘拾玉镯’,佳人的帕子角都雕出绒感,还有那‘打渔杀家’的樵夫,眉梢的劲气都透出来了 —— 当年造轿时,工匠特意照着老戏文刻的。” 我们凑着玻璃看,雨珠顺着花格窗往下滑,倒像给轿上的戏文人物蒙了层纱,仿佛下一秒就要开口唱 “樵夫挑柴下山岗”。
躲进隔壁麻雀馆避雨时,馆主正沏明前茶。“民国时这儿是文人雅集地,打牌都要吟戏词,打出‘白板’就接‘月照空庭静’,碰出‘红中’便唱‘鸿钟催晓天’,比戏楼还热闹。” 他指着匾额 “雀鸣清音”,雨声恰在此时稠了,敲着瓦檐 “哒哒” 响,混着他的话,竟像戏里的帮腔,听得人心里发暖。我们摸出手册补记:“麻雀馆雨景 + 牌名联句,可入《雅集记》折子戏,雨作背景音,雅趣衬戏核。”
最后一站到南塘老街时,晚风已卷着甬剧的调子来了。状元楼的酒旗被吹得猎猎响,卖芋艿粥的摊子上,热气裹着《半把剪刀》的唱段飘过来。摊主是个老戏迷,盛粥时哼着词:“你们写戏可得记着,咱甬城的戏韵,不在花哨腔里,在这粥香、菱角泥里。” 我们坐在临窗的桌前,看灯笼的光在青石板上晃,像戏台上流动的追光。卖菱角的老伯路过,箩筐里的红菱沾着湖泥:“以前戏班来这儿演,我总送菱角去后台,角儿们说甜,唱得更有劲儿。” 这话落进耳朵里,赶紧记在手册最后一页,墨水里都浸着烟火气。
归途的车窗外,梭声、布影、轿畔雨的碎片往后退。忽然懂了,这趟 “戏韵甬城采风去”,哪里是我们找戏韵,分明是甬城把最鲜活的戏料,都藏进了梭子的响、布影的摇、轿畔的雨里。那些沾着湖泥的菱角、织进时光的布纹、淋着雨的轿上戏文,都是最现成的戏词 —— 原来好的戏剧,从不是笔杆子编出来的,是从甬城的巷陌里长出来,从老辈人的指尖流出来,裹着雾、沾着晴、带着雨,活成了让人记挂的韵。
下次再提笔写戏时,大抵会先想起陶公村的梭声、韩岭的布影,还有天一阁轿畔的雨 —— 那是甬城给戏剧的,最温软的注脚。
【原创】寻迹甬城对话古韵

【原创】寻迹甬城对话古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