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熊辉与他的子孙(叙事长诗)
(2025-04-29 08:23:49)
标签:
历史文化情感 |
分类: 佳作留存 |
熊辉与他的子孙
(叙事长诗)
沈志荣
一、火种(1933)
通江的夜总比别处更沉,
头一挑是地主的租谷,
直到1933年那阵风,
他扔下秤杆时,
把"熊氏宗祠"的金匾,
八个月,太师椅上的雕花,
白庙场血案平反那天,
他却盯着征粮册——
在苏维埃的晒场等待扬场。
墨迹被他的汗渍晕开,
二、祁连雪(1937)
军号声冻在石窝山隘口,
马家军的马蹄铁,
他装死的门牙,
冷龙岭的月光是钝刀,
怀里的干粮早被血腌透,
这枚盖过六县政令的小章,
像枚生锈的图钉,
三、无名碑(1950)
酒泉酱园的陶缸里,
1950年解放军的锣鼓,
他数完游行方阵的脚步——
饿极时,《红星报》折成的碗,
徐总指挥那句"同甘共苦",
而掌柜的呵斥劈下来:
不配用我家的笊篱!"
四、骨血(1960)
1960年的雪,
泉湖公园长椅上,
恰似带出通江的七个兵。
怀里《红星报》的照片已模糊,唯有"永远"二字,
被指纹摩挲得发亮。赶早市的菜农看见:
这乞丐冻僵时,腰板挺得像杆旗,
积雪覆盖的睫毛下,凝着两颗没坠地的星。
后来县志的烫金名录里,他占去半行。
而酒泉旧巷的童子谣唱:"长椅背面有三字,是血写的'不后悔'……"
五、通江谣(1983)
1983年通江的卵石滩,小辉淘洗的弹孔铜元,
突然烫红掌心——"爷爷,这是您的战友吗?"
浪沫卷走童声时,对岸打桩机正夯碎旧战壕,
玻璃幕墙的倒影里,浮出半顶八角帽。
穿西装的男子匆匆走过,公文包压着《红军后代联谊会倡议书》,
金丝眼镜的折光,刺痛纪念碑上的五角星。
六、基因(2015)
档案馆的霉味里,1959年救济申请表上,
"成分"栏的涂改痕迹,像条没愈合的伤疤。
夹层里的苏区公债券,
"熊国炳"三字蓝得发亮——那是1934年的墨水,
在2015年的阳光下,突然炸成三颗哑火弹。
扶贫办窗口前,工作人员的话刚冒头:
"其实您爷爷当年……"就被小辉的冷笑截断:
"那他就不配这枚银印!"玻璃倒影中,
祖孙俩的侧脸,在某个刻度完美重叠。
七、淬火(2024)
2024年清明的无人机,拍下陵园佝偻的背影——
酱园学徒王老汉的搪瓷缸里,野菊浮成微型五角星。
"娃娃,认得这花不?你太爷爷偷吃供品那年……"
掰开的馒头馅里,《红星报》碎屑嚼出铅火味,混着通江的腥甜。
终章:长河
现在他的铜像,左手盛满游客硬币,
右手焊死在裤缝——设计师说这叫"历史唯物主义"。
但暴雨夜的监控显示:锈水从指缝渗出,
沿地砖缝流成微型通江,在"不忘初心"标语前,漩出祁连山的倒影。
小辉的入党申请书第7页,钢笔洇开的弹孔里,
浮现2019年表彰会——他胸前的苏维埃银印,
把奖状照透:"我们啊我们"的水印下,
是航电枢纽值班员,正凝视控制台下——
混凝土裂缝钻出的野菊,用花瓣摆动的摩斯密码,
发送永不消逝的电波:"信仰……力量……传承……"
(作于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