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一台“洋车”半生梦

(2025-04-02 14:41:17)
标签:

文化

情感

历史

分类: 原创论文

拙作《一台洋车半生梦》刊发最新这期《杭州》杂志"我眼中的杭州",七旬回眸多感慨,感谢责编,感恩文学。

我眼中的杭州 一台“洋车”半生梦

原创 沈志荣 
父亲的第一个梦实现了
我的父亲是一位老裁缝,1917年出生于杭州中河畔的水亭趾。14岁那年,他因故辍学,在亲戚的担保下前往嘉兴王店镇学习红帮裁缝技艺。1980年,他正式退休,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裁缝事业。
父亲学成后的第一个梦想,就是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缝纫机。老杭州人习惯将缝纫机称为“洋车”,而裁缝则被称作“踏洋车师傅”。那个年代,普通家庭在缝补衣物时主要依赖手工工具,如钢针、棉线和顶针等,非常注重工具的实用性和耐用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裁缝师傅秉持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理念,需要更精良的工具和更精细的工艺,尤其注重专业性和精致度。
实际上,“洋车”这一称呼并不准确。1927年,中国第一台国产缝纫机——“红狮牌”在上海协昌缝纫机厂问世。然而,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的缝纫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都是难以企及的奢侈品。在当时的杭州,拥有三台缝纫机的家庭,更可称得上是中等规模的老板了,我的父亲就曾受雇于这样一位老板。
1950年,我奶奶和我母亲拿出各自的嫁妆作为“本钱”,又东拼西凑买了一台已经更名为“无敌牌”的国产缝纫机,就这样,我们家的裁缝铺正式开张。裁缝铺位于河坊街267号,坐北朝南,马路对面则是老乾发元记官酱园。
裁缝铺临街而立,每日,8路公交车如不知疲倦的行者,从铺子门口匆匆驶过。记忆中,店铺的两扇落地玻璃窗在阳光的轻抚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一股淡淡的气息扑面而来,布料香与机油香相互交融,瞬间将人拽入那个手工定制、慢工出细活的纯真年代。
这台“无敌牌”缝纫机卓然独立,静默而恭敬地迎接着每一位来访的客人。它不仅是“镇店之宝”,更是父亲心血的结晶与骄傲。在他听来,缝纫机“哒哒哒”的运作声,宛如老唱片中传出的悠扬旋律,讲述着裁剪与缝制的动人故事。
店堂一侧,高高的马凳上搁着三块由长条铺板搭成的裁剪桌板,它们见证了无数布料从平面到立体的神奇转变。老杭州生意人把顾客叫“买主”,每当有“买主”上门,父亲便会在这张桌上,以尺为笔,以布为纸,专注而细致地勾勒出一件件合身服饰的轮廓,然后将“买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针一线地缝进衣物之中。
时光褶皱里的裁剪人生
父亲的第一个梦想实现了,又有了第二个梦想——当一个拥有三台“洋车”的老板。他一边夜以继日地拼命“踏洋车”,一边把裁缝铺的店堂布置成温馨的“买主之家”。
店铺堂屋中央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随时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这里,顾客一进门便能感受到热情的笑脸和一杯热茶带来的温暖,随后便是关于定制细节的讨论。
在八仙桌后,一长条画桌上摆放着插有鸡毛掸子的宝瓶,为屋内增添了几分古朴雅致的气息。堂屋正中央悬挂着领袖像,两侧醒目的标语“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分外引人注目,这是那个年代店铺的典型装饰。
当时还发生了一件事。有位裁缝同行向我家借了50块钱,约定三个月内归还,结果三年过去了仍毫无动静。大家都说父亲是个“糯米汤团”,性格太软,但这次他终于也发火了,直接拎起同行家的“洋车”笼头,转身就回了家。没想到上午刚拎走,下午那人就急忙凑齐了钱送了过来,可见“洋车”维系着裁缝行当一家老小的生计。
当父亲购置了第二台缝纫机时,正值合作化和手工业改造运动兴起。他满怀热情地与同行们一起敲锣打鼓,成立了“河坊街服装手工业联社”,但他的第二个梦想也就此破灭。最终,他将其中一台缝纫机作价后带入社里,而另一台则留在了家中。
到了1961年,父亲响应国家号召,重回河坊街267号,多亏家中留下的那台“无敌牌”,老店新开,一是帮国家解决暂时困难,二是为自家多点“活络铜钿”。
在我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期间,父亲开始独自经营生意。为了让顾客在等待时不感到无聊,他特意订了一份《杭州日报》,这也成了我课余的读物。我一边阅读时事和副刊,一边将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摘录到作业簿中。这让我受益匪浅,使我的作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记得13岁那年,我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夜听父亲踩洋车》,至今仍历历在目:“机声沙沙响不停,声催孩儿入梦境。父亲踩车似春雨,滴滴点点润我心。如蚕食桑为吐新,线舞针歌映灯影。夜深人静岁月长,织就童年五彩锦。”回想起那段时光,恍如隔世。
1965年初,我在劳动路小学读六年级,回家拿着课本念:“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社会主义是金桥,通往天堂路一条。”我母亲对父亲说:“连伢儿都晓得不进社不行了,那就快办事吧。”父亲说干就干,悄悄收摊,几天后对我说,进厂申请被批准了,你再也不用背“单干户儿子”的包袱了。
这次,第二台“无敌牌”进了“大集体”,那晚父亲喝了酒感叹道:“啥时候我能置一台最好的‘洋车’,陪我终老此生呢?”
父亲于1980年退休,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裁缝技艺备受青睐。在家中,顾客们纷纷登门定制,排队等候;而在外,他更是受到城乡社队企业的热情邀请,恳请他拎包指导办厂。父亲因此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迅速购置了一台“标准牌”缝纫机。然而,由于工作繁忙,他几乎无暇坐在缝纫机前,这其中自然也包含着对这台好“洋车”不舍得轻易使用的因素。
此时的缝纫机,已从生产工具转变为生活用品,成为家家户户追求的“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中的重要一员,我家的缝纫机也迎来了它最后的辉煌时期。
街角裁缝铺仍然闪耀“金光”
时移世易,改革开放后,成衣制造业迅速崛起,传统织造业逐渐式微。然而,裁缝行业所承载的传统技艺与文化价值,依然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时至今日,杭州依然有许多裁缝店坚守着传统工艺,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在上城区丁兰街道,一家便民裁缝铺历经二十载风雨,依然拥有众多忠实“粉丝”。店主张玉娟的手艺源自家族传承,她自幼学习缝纫,成年后更是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其“独门绝技”修复双面呢面料,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在武林广场旁小巷深处,隐藏着一位织补大师——吴阿姨,她的手艺同样精妙绝伦。吴阿姨曾专注于高档时装制作,后因生病转而投身衣物改制与织补。尽管店铺隐匿,但凭借其卓越手艺,生意依然红火。
“振兴祥”源自1897年创立在杭州湖墅宝庆桥新码头的金德富成衣铺,是国内唯一完整保留且从未间断中式服装生产的知名老字号。百余年来,“振兴祥”中式服装传承了中国人制衣的慧心和匠心,又紧随现代服饰的发展潮流,在创新中发展。其服装制作工艺流程繁复而精细,精雕细琢的每一件衣物皆称得上是美轮美奂的工艺品。
【原创】一台“洋车”半生梦
眼下,新中式美学正风靡全球,新中式穿搭也成为了服饰界的“新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定制旗袍等中式服装。裁缝依然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他们不仅把握着服装的个性与审美,赋予衣物灵魂与温度,他们的作品更折射出时代繁荣与文化自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