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文学之殇:当大模型执笔,人性何以为诗?

(2024-11-13 15:20:36)
标签:

文化

情感

ai

分类: 原创论文

     按语:读《李杭育日记》11月11日有感:面对大模型写作,我们传统作家怎么办?我深信:文学的本质——人性的探索和表达,永远不会过时!请相信:作家用良知写作,靠作品说话!

文学之殇:当大模型执笔,人性何以为诗?

沈志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连文学也未能幸免于技术革新的浪潮。近日,于某号称文学新批评的高端平台上,赫然出现了一篇《如何运用大模型进行文学创作》的鸿篇巨制,其标题之震撼,犹如晴空霹雳,让我等凡胎俗骨未读先怯,生怕一读之下,文学的神圣殿堂便轰然倒塌。

想来,这大模型写小说,已如探囊取物般轻松自如,作者不仅不藏着掖着,还慷慨传授秘籍,仿佛是在宣告:文学,从此步入机械化生产的新纪元!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将见证一批批大模型小说如潮水般涌来,它们高效、快速、成本低廉,宛如文学界的快餐文化,让人不禁担忧:这,就是中国文学的未来?

试想,当中国作家协会的大门向那些写作机器敞开,它们以每天一篇甚至数篇的速度,轻松碾压我们这些靠血肉之躯、灵魂之火熬夜码字的传统作家。我们这些以生命体验为墨,以情感构思为笔的人,将面临怎样的困境?或许,我们耗时一月精心雕琢的小说,最终只能换来几百块的稿费,而那些大模型作家,却能笑纳这微薄的报酬,因为它们不知疲倦,不知情感为何物,只知不停地生产、生产、再生产。

这难道就是文学的未来?一个由算法和数据统治,缺乏人性温度与深度思考的未来?在这个未来里,文学将不再是心灵的慰藉,不再是灵魂的独白,而只是冰冷屏幕上的字符堆砌,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

然而,让我们冷静下来,用一丝幽默与自嘲来面对这场文学革命。或许,我们该庆幸,至少在大模型还未完全占领文学高地之前,我们还有机会用笔触碰心灵,用文字记录生活。毕竟,那些大模型再强大,也写不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哀婉,也绘不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旷达。

所以,让我们在文学的末日狂欢中,继续坚守那份来自人性深处的原创性,用我们的笔,书写属于我们的故事,让文学成为最后的净土,不被技术的洪流所淹没。因为,无论未来如何,文学的本质——人性的探索与表达,永远不会过时。

20241112日于“三看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