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我的铜鉴湖(散文)

(2023-10-20 09:51:31)
标签:

历史

文化

情感

分类: 西湖新景品赏录
     杭州上城区作家协会主办的《上城文苑》刊发获奖散文拙作《我的铜鉴湖》,感恩存谢!
        我的铜鉴湖(散文)
好大的一个湖啊!虽说30多年前就见过它的旧模样,但如今这新容貌还是震惊了我:铜鉴湖,我梦中的湖……
我是地道的“老杭州”,生于斯长于斯,“跑过三江六码头,最爱还是大杭州”,在校园求学时就因热爱乡土而专研本土人文历史,读过钟毓龙《说杭州》。于是记住了老先生的话:铜鉴湖 在泗乡石龙山下之陆家岭。南北山脚插入湖中,惟西岸当两山谺谽,为湖口。居民筑堤,自南迄北,以闸湖水。湖周围约三四里,水极清澈,产鱼甚肥,饶菱芡,秋莼尤佳。以在石龙山下,故亦名石湖。
上世纪80年代初,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刚刚沉静下来,大家心中都萌生出“走出门去看看大自然”的念想。我受邀为杭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杭州与西湖”专题节目撰写系列散文,那段时日的我,可套用一句“不是在风景里就是在去看风景的路上”。
记得某天,我和妻子一人一辆“马儿”,还在车杠上绑了个小竹座,载上刚进幼儿园的女儿。年青人热情高,说走就走,骑车过虎跑、出梵村、翻越“九龙头”拐进凌家桥直奔灵山洞。一路上景色宜人,一路上汗流夹背,一路上心追疾风,直至看到周浦村路边的这个湖,这个飘满莼叶的大湖。
我们暂停车轮,伫立道旁,目不转睛地望着那小小船儿飘荡在粼粼波光之中,农妇正在采集莼菜,她们趴着船舷,手起手落,如蜻蜓点水,似小鸡啄米,衬着水天一色……我们看呆了:竟忘了头顶有如火骄阳,前方有灵山古洞,此刻的我们,眼中只有这美得叫人心儿颤动的画图,可惜呀,那是手中没有照相机的年代,但“此画只配天上有”呀。它就是一帧珍贵的天然彩照,深深地镌印进我的记忆底色里了。
打那天起,我的梦中老出现一幅山水苍茫的宋韵画卷:那个熟悉的湖,水波荡漾,一叶采莼小舟,一位典雅女子,俯身弄碧玉,莼若黄金芽……远山浩渺,云遮雾障,意境悠然,空灵入禅。
拂晓梦醒,我枕着手臂楞楞地遐想。读过中国画史的都知道:“南宋四大家”亦即“李刘马夏”。各人风格鲜明:李唐画笔犀利,作画严谨有气势;刘松年擅长水墨,笔下青绿韵无穷;马远在章法上很有想法,非常大胆,且特好留白,有“马一角”美名;夏圭的水墨淋漓尽致,简约而不简单,变化丰富,有“夏半边”盛名。他们整体呈现了南宋院体山水画风,堪称绝品。
那么,我梦中的这幅宋画是“马一角”的笔意或是“夏半边”的运墨?我不知道,也不用知道。这画是纯属虚构或是真实存在?真的不重要,只愿她能长久地伴入我的梦乡……
不久,我被初创期的《江南游报》聘为特约记者,去位于石龙山的桃园石矿采访。我们策划推出了1986年12月23日专版,刊发四文分别是:撰写一位与石为伴30多年的老石匠企业家;此地生产的杭灰大理石走进了毛主席纪念堂:介绍石龙山和铜鉴湖美景;向海内外传播本地特产西湖莼菜(与太湖菰菜、松江鲈鱼并称“江南三大名菜”),并配发了一组精美图片。
啊,我的铜鉴湖情结:她是一颗蕴藏在钱塘山水间的“未被人识”之明珠,我将不遗余力地为这方山水歌唱。然而缘由天定,80年代的中国刚从噩梦中苏醒,旅游意识才刚“小荷初露尖尖角”,只能等待春水欢畅的那一天。
春雷总会炸响,请看:新世纪的杭州,向世界宣布“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铜鉴湖也伴随着钱塘江大潮的涛声向世界走来。
盛世修志,进入新世纪不久,我受聘编纂《西湖区志》辖下的分支《双浦志》。因此前已有《袁浦志》问世,故主要精力就理所当然地集中在补撰原周浦乡部分的工作上,以期完成两浦合一。我与区文史学者徐梁驱车奔走,来往于城乡之间,几乎走遍了双浦全境。天赐良缘让我们结识了许多域内人士,就说一说“相识缘,扎深井”的故事吧。
袁长渭,不高不胖,敦实憨厚,生肖属龙,恰小我一轮。我俩是在2017年西湖区政协编著《如花在野的光阴——西湖乡土见闻录》期间结识的,两人都各自分担任务,撰写了入选作品。因为认识,所以关注,知道他撰写了“钱塘三部曲”:《钱塘往事》《钱塘山水》《钱塘人家》。从当上泗中学校长,到担任西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如今是铜鉴湖文化研究会会长。
他自称是个乡土史官,走上探索双浦今古变迁的治学之路。他由乡土文册《定乡小识》入手,学习百年前的张道,浸润徜徉于这方山水间,逐渐将自己的身体与心灵融入,再从笔端倾泻出来。虽与之交往不多,但仅几面就感觉得到他的深沉如铜鉴湖之水。
由于长渭一直工作在基层领导岗位,尤其是对钱塘江畔泗乡这块热土既亲切又熟悉。莫言说:“写了一辈子,没写完一个乡村!”诚者斯言。长渭就这样立足沃土,致力于挖掘生活的深井,扎扎实实做学问,写作出自己的精彩来。真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每每念及,我深感欣慰,心中的铜鉴湖就会荡漾起层层涟漪。
……
“仁桥站到了!”公交车的报站声把我从长长的往事追忆中拉回现实。下车即为铜鉴湖公园,好一片马鞭草的花海扑入眼帘:
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温暖宜人,让我产生了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安静祥和感:远眺湖畔小道上有一队姑娘在花海中毅行,风吹花动,步移影飘,浪漫得很,煞是好看。
走近才知这是一队身穿“杭州陈经纶体育学校”校服的学生,怪不得刚才远远看见时,竟差点儿误认为是一群三五结伴在花海里搏风击浪的游泳女将哩!
我问:姑娘们辛苦了,你们中有双浦人吗?
哗啦举起手臂的有四五个,我想:或许就有采莼女的后代吧。
穿过花海,走向“跨湖桥”。哦,因江南多桥且多跨越湖面,我记不住太多的桥名,就干脆不管三孔五孔七孔,一律皆称跨湖桥了,哈哈。
桥边是醒目的铜鉴湖公园标志,正好有幸福的一家子在合影,让我帮着按一下手机。卡嚓一响后,我问这对带着三个可爱孩子的夫妻:两男一女的娃娃,该是叫“琮琮、宸宸和莲莲”吧?
一家人笑翻天了!
我一本正经地说,真的好像三个可爱的亚运吉祥物呀。
年青的夫妻说,好吧,接受你的建议,今天起,他们的小名就叫“琮琮、宸宸和莲莲”了。
三个孩子追逐着喊叫“琮琮躲起来”“宸宸快来找”“莲莲找不到”……
笑声中,我们走过桥,踏上“云杉映波”景区的游步道,千树云杉矗立于浅波之中,全长1.3公里的“云中栈道”,似一条遨游的长龙,奔腾在云杉之间,既靓丽又壮观。我们在水上杉林中漫步云游,沐浴着林中鸢尾、再力花等水湿生植物散发出的芳香,感受着水杉花簇与碧水清波交相辉映,吟诵着“云杉直耸向云立,一泓清波入梦来”。
啊,我梦中的湖,我心中的湖,我眼前的湖……如万花筒般地旋转呀旋转,渐渐地融汇在一起,再也分不清了。
啊,我的铜——鉴——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