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从“非遗”视角看杭州小热昏

(2019-10-28 15:08:35)
标签:

非遗

文化

娱乐

情感

历史

分类: 原创论文

 “非遗”视角看杭州小热昏

2003年10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于2004年8月加入该公约。

从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运动自上而下、逐级铺开,取得了令世界注目的成就。

2006年杭州小热昏被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著名小热昏艺人安忠文(已故)、周志华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百年风雨路

作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小热昏,源自城乡、扎根民间。

小热昏始于光绪六年(1880)左右,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新闻报纸)。即卖报人一面敲小锣,一面吟唱报上登载的主要内容。后衍变为卖梨膏糖。第一代艺人为赵阿福(艺名“天官赐”),其徒陈长生(艺名“小得利”)在苏州卖梨膏糖作艺时,收杭州人杜宝林(1890—1930)为徒。杜宝林回到杭州,以“小热昏”为艺名,在杭州街头卖梨膏糖作场演唱,深受欢迎,民众称其为“小热昏卖梨膏糖”。后学艺者,从艺者众。小热昏即成为曲种的名称。

为何称之为小热昏呢?此名称起得大有深意:杜宝林利用演艺技巧,讽喻时弊、抨击黑暗,为避免官府追究,特取名为小热昏。因热昏”一词为吴地方言,意即指一个人发高烧热昏了头,以至昏说乱话三千、满嘴荒唐言,充其量仅是“小热昏”而已。杜先生借此小人物、小角色来进行自我保护。

活跃在民国时期的小热昏艺人,以街头巷尾宽阔之地撂地说唱,以所卖的梨膏糖作为生活来源。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小热昏获得较大的发展。一是杜宝林将古老的杭州隔壁戏节目移植为小热昏,丰富了小热昏曲目;二是有众多人向杜宝林拜师学艺,至抗战前夕,小热昏艺人已达二三十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小热昏艺人遍及杭州和周边地区及金华、嘉兴等地。当时的小热昏曲目十分丰富,有根据新闻故事改编的长篇小热昏、根据戏曲移植改编的长篇小热昏;滑稽戏曲类的小热昏;说笑话类曲目的小热昏;也有结合当时形势现编现唱的曲目。小热昏除少数艺人到上海租界的游艺场演出外,大多去杭、嘉、湖地区城镇及金华的兰溪、衢州等地演出,有的在当地收徒传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小热昏艺人俞笑飞于1950发起成立以小热昏、杂技、绍剧清唱班等艺人组成的杭州杂艺改进社,其中有小热昏艺人16人。在金华、兰溪、义乌等地的小热昏艺人有近20人。1958年杭州市曲艺工作者协会和杭州曲艺团相继成立,小热昏艺人安忠文、罗笑峰等加入协会和演出团,以演唱短篇曲目为主。同年,由俞笑飞、安忠文、罗笑峰创作,安忠文演出的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短篇曲目《歌唱孙才尧》,赴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曲艺会演。此后,艺人们深入海岛渔材,工厂农村体验生活,出现了小热昏创作和演出现代题材的短篇曲目极为活跃,成果颇丰。其中《斩缆记》由东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发行。

此外,仍有一部分艺人继续以传统的表演方式活跃于杭州和金华、义乌、兰溪等各地城镇、乡村,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消失。

至此,小热昏的长篇曲目已无人演唱。

小热昏曲种特色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基本在家庭、家族的狭小圈子中完成,因此“一人、一锣、一只木箱、一条长凳”的小热昏游走城乡的大街小巷,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成为传统小农经济孕育出来的一朵艺术奇葩。

小热昏的“魂”是语言的艺术,其具有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叙事与代言相结合、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三大特点。小热昏的“根”扎在民间说唱艺术之中,经过长期演进和变革,且具有较强地域性特色(方言)。无论未来具体形式如何调整,小热昏的两大特色永远都不能丢: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杭州小热昏,也叫“小锣书”,是一种敲着小铜锣说唱的街头曲艺形式。传统演唱形式以击小锣伴奏唱短篇故事、说笑话、唱滑稽戏曲和以击三巧板说唱长篇故事等组成。现时,以击小锣演唱短篇曲目为主要形式,属浙江省叙唱类锣鼓书曲种之一。用吴语系的杭州话说唱(流传至金华等地的,当地艺人则用当地方言)。曾主要流传于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及金华、宁波等地区。

小热昏曲目多以一人自击小锣伴唱短篇曲目为主。也有二人合作唱短篇曲目的,另一人以双手击打三巧板,击节演唱。均多以参与众艺性的舞台演出为主。偶有增加民乐伴奏的。

小热昏擅长说时事新闻、唱滑稽戏曲、讲笑话、说唱长篇故事。形式灵活,可视演唱现场随机应变。小热昏的演唱场地通常在街头宽阔处摆放一二条长凳,凳旁支一可拆卸的架子(行话称“桥梁”),上放一只卖梨膏糖的箱子(行话称“卖包”。因小热昏艺人是以说唱表演招揽听众或路人,然后以卖售梨膏糖,作为演出收入),箱子上放小铜锣、三巧板、莲花板、小木魚等打击乐器、以及折扇、手帕等导具。艺人站在长凳上说唱,每场演唱分四个程序进行,时间为二至三小时。

先是敲小锣唱【锣先锋】开场。艺人踏上条凳即敲击小锣,招揽观众,即兴编唱几句笑话后,转入以小锣伴奏唱短篇曲目,用【锣先锋】曲调演唱(小热昏曲调,意以小锣作先导)。有一人独唱,也有二人合作演唱的。此形式为“定场”,行话称“吊棚”(意为吸引观众)。

接着是说笑话,行话称“卖口”,一人表演行话称“单卖口”,二人合作表演称“双卖口”。内容有夸张地讲新闻,说引人发笑的故事,或用三巧板伴奏的【三巧赋】曲调演唱《水果招亲》、《蔬菜打仗》等等滑稽故事。

第三节是演员发挥各自擅长,学唱当时盛行的各类戏曲唱段。以唱为主,间以说表,也摹拟戏曲中人物动作表情。如唱京剧《空城计》,先自拉京胡唱一段字正腔圆的唱段。接着分别以宁波话、绍兴话等方言演唱,唱得诸葛亮成为宁波人,司马懿变成了绍兴人。此段落以学唱为逗笑技巧,吸引观众。

最后,以【三巧赋】、【东乡调】以及民间小调、戏曲曲调,唱说长篇曲目。以唱为主,间有说白、表白,也作摹拟性人物表演,动作性不大。唱到故事情节高潮紧张时,即开始卖梨膏糖,称为“卖关子”。卖糖后,继续演唱,最后唱到故事情节更高潮时,以“关子”(故事发展悬念处)结束,以吸引听众次日再听。

小热昏的曲调是以当地的民歌小调、俗曲为基础发展而成的。用杭州方言演唱。唱词全用口语、俚语,通俗风趣。唱词的基本句式为七言句,但不严格,常有“加冠”、“夹衬”等衬字、衬句,甚至一句唱词多达十数字。也有四字、五字、六字句的。唱词基本结构为上下句式,但也常出现一上两下和两上一下的情况,上句可以不入韵,也可入韵。基本曲调有【锣先锋】、【三巧赋】、【东乡调】。辅助曲调可随时引用各种流行俗曲和戏曲唱腔。小热昏除上述基本调外,还采用民间小调,戏曲唱腔作辅助唱调。常用的有【醒世曲】、【夜夜游】、【手扶拦杆】、【金陵塔】等。戏曲唱腔多取于京剧、越剧、绍剧等。

小热昏要在商品经济大市场中保持生存活力,就需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小热昏”迎来了“非遗”新时代

作为“申遗”主力军的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是由原杭州滑稽剧团和杭州曲艺团重组成立的。“杭滑”现已是拥有小热昏、杭州评词、杭州摊簧、武林调等6个国家级非遗和2个省级非遗的责任保护单位。

我们以“杭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周志华为例,来看看杭州小热昏在“非遗”新时代的华丽转身。

周志华从小爱好曲艺。16岁就读杭州师范大学,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做老师的前程,在还没有毕业时,选择了曲艺道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本人学历不足,智商不高,毅力不强,恒心不够,脸皮不厚……所以做不了老板,当不了官,聚不了钱财,发不了财。从小只喜欢能够开开心心跑码头,嘻嘻哈哈过一生。因此,弃学从艺,想不到成了终身职业。”

他曾师从陈锦林(艺名笑红森)演唱杭州小热昏,后拜杭州评话名家陈俊芳为师,学习杭州评话。1961年正式进入杭州曲艺团从事曲艺艺术。1965年曾身背“卖包”(装梨膏糖的箱子),手拎“桥梁”(摆道具的台子)、“散光”(照明用的汽油灯),带着“小锣”和“三巧板”(演唱道具),穿梭于杭州的大街小巷,“撂地”演唱小热昏。他不无感慨地说,“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财富。”

“非遗”新时代,周志华紧紧抓住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词“传承”。

“非遗”是什么?即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杭州小热昏就是典型的一种。

周志华收集整理各类小热昏的资料,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曲目艺术宝库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并引入时尚元素,经过时间的打磨,使传统曲目《小菜打仗》《水果招亲》等更加脍炙人口,小热昏的强劲复苏迈开了新的步伐。

周志华加盟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借助电视媒体力量,传承了小热昏“说朝报、唱新闻” 的精髓,推出了《阿六头说新闻》栏目,每晚用杭州方言播报热点新闻,视角独特,贴近百姓,深受观众的欢迎。

不久后更趁热打铁,又推出了王牌收视综艺栏目——《开心茶馆》通过一些寻常小事,反映出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其中有歌颂也有讽刺。让观众在忙碌了一天后,开开心心的放放松,从笑声中得到启迪,既有艺术性、娱乐性,又不乏知识性。

2008年222日,杭州红星剧院“一对活宝——周志华、徐筱安曲艺专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他俩的合作,真是珠联璧合,强强联手。周志华舞台经验丰富、沉着老练、条理清晰。徐筱安思维敏捷、机智幽默、节奏感强。他俩的表演,尤其是杭州小热昏,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2012年48日,“开心不开心”周志华从艺50周年曲艺专场在杭州剧院举行,为观众献上了一台完美有趣、高潮迭起的艺术大餐,整场演出采用杭州小热昏的表演形式,《老板众生相》、《敬老敬孝歌》、《光辉历程九十华诞》等曲目,或谈道德,或谈幸福,或谈人生,凭借地道的杭州腔、贴近生活的故事以及充满幽默的台词和表演,让现场不断响起笑声和掌声。他用幽默智慧的语言,娓娓动听的小热昏,笑侃人生哲学,诠释幸福之道。正如姜昆贺词中所说,“周老师是南方曲艺的代表性人物,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两次荣获曲艺牡丹奖,看他的节目我们经常能感悟到他用自己春风化土、点滴入心的语言,沁透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有位观众说,“老杭州就是喜欢听周志华的小热昏。他比郭德纲的相声更有味道,比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还有情味。”专场还吸引了8090后的年轻粉丝,他们在网络微博上纷纷转发演出信息,支持周志华。随着人气飙升,各种演出活动、影视拍摄、演讲邀请应接不暇,周志华乐呵呵地说,“忙,并快乐着。”

第二个关键词:“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若要让小热昏得到动态保护传承,发展出新,关键是要有新的作品,周志华凭借深厚底蕴、学识渊博、清新儒雅、风趣幽默以及独特的人文气质和人格魅力,不断给观众制造惊喜。

周志华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他的表演诙谐幽默、自然洒脱,富有亲和力,塑造各类人物有血有人,入木三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舞台风格。杭州小热昏《便宜货》《毛病在哪里》等精心之作,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如《婚礼变奏曲》获1999年浙江省曲艺征文一等奖,浙江省曲艺新作展演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杭州市九九年度创作成果奖,中国人口文化奖;《没有拆迁的拆迁户》,在中国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中,一举摘得当今中国曲艺界的最高奖项“牡丹奖”表演奖;如一曲《阿六头之歌》 “阿六头杭州生来杭州长,天生脾气像爹娘,姆妈的名字叫西湖,相貌生得真漂亮,爸爸脾气蛮直爽,咣啷咣啷大家叫他钱塘江……” 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滑稽突梯,俗中见雅,充满了时代感。

第三个关键词:“拓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非遗”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传承谱系的确认。因此,专门制订小热昏艺术人才长期和近期的培养、使用规划,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通过培训和演出实践提高现有演员的专业水平,以适应和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世纪人们对小热昏的审美欣赏需求。

2010年起,周志华开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暨杭州小热昏培训班”,对社会进行公开招生,为曲艺爱好者实行免费培训。在他的艺术指导下,培训班的学员创作表演的杭州小热昏《卖鱼桥传说》在2011年浙江省第六届曲艺展演中,荣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敬老敬孝》荣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三等奖。《光辉历程》《孩儿巷的传说》等优秀新曲目批量式涌现。在培训班结业演出中,出现了杜敬文、郦阿四、俞康发、汤李航、楼重卫等新人。

周志华先后成立了个人曲艺工作室和艺术团,为学员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带领学员下基层进行巡演活动。他定期举行“小热昏进校园”“小热昏进社区”活动,用爱心筑就公益,用慈善感恩社会,为传承发展杭州小热昏不懈努力。   

2011年111日,以传承和复兴杭州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使命的“老开心茶馆”开张,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茶文化相结合的路子,打响了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2014年122日,“一鞠躬,感谢老师辛勤栽培;二鞠躬,认真传承非遗艺术;三鞠躬,发奋努力早出成果。”入席、献花、呈拜师帖、叩首、合影……杭州滑稽艺术剧院举行了一场非同一般的收徒仪式。按照传统的拜师仪式,周志华等收纳一张“拜师帖”——徒弟拜师呈上的一份“契约”,内容通常是自己为什么要拜在师傅门下,以及自己学习的决心等。徒弟代表宣读《拜师帖》:“我们一定会全身心投入学习,刻苦钻研,把这些民族文化瑰宝,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老师回仪:“我们一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徒弟。”

我们欣喜地看到:小热昏青年演员中的新艺术人才,其中金一戈作为新生代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多次参加全国曲艺会演,2014年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提名奖,并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表演小热昏。我们更看到“小阿六头”翁屹涛作为新苗子,形成了小热昏传承的多级梯队,相信进入“非遗”的小热昏前景将是无限美好的。

55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