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通货膨胀
(2020-07-19 22:06:04)分类: 经济 |
近期,在“不大水漫灌”的货币政策影响下,市场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骤然升温。债金所认为,温故而知新,我们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通货膨胀。
本文将通胀的标准定为CPI年同比增长在5%以上。据此统计,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6次大的通胀。
第一次:1980年,年CPI高达7.5%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政策方针还很不成熟,多干快上,出现投资过热。当时,中央从国外大规模引进设备,仅1978年一年,就同外国签订了22个大型项目,金额高达78亿美元,并且还有50亿美元的意向没有签订完成,而1978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才不过1132亿元。
与此同时,为改变全国居民生活水平长期维持在基本生存线上下的窘境,中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增加民生福利。在城市,对国营企业增加补贴、给职工发放奖金、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增加职工就业等;在农村,则有农产品提价、贫困地区免税、支农投资提高等“休养生息”措施。
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投资和民生支出增长过快,导致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央行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大量发行货币,货币供应量M0从1978年的212亿元扩张到1980年的346.2亿元,上涨了63.3%。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CPI物价指数从1978年的0.7%上涨到1980年的7.5%。
快速上行的通货膨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抑制通胀,1980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政府采取了压缩投资、收缩银根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在1981年得到抑制,历时两年多。
第二次:1985年,年CPI高达9.3%
1984年,中央政府提倡加快改革,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地方政府响应号召,扩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983年的16.2%上涨到1985年的38.8%;而1984年的货币供应量M2比1983年新增1071亿元,过快的社会投资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同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工资改革,使得居民实际收入大幅上扬。社会投资增长以及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通货膨胀再次出现,CPI价格指数从1984年的2.7%上涨到1985年的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