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安斗门——寻找牛郎织女

(2010-08-16 22:59:04)
标签:

牛郎织女石刻

长安斗门

七夕

丰镐遗址

阿房宫遗址

汉武帝水军

昆明池

分类: 国内:燕京长安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夕节”,提到这一天,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它流传了千百年,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因此“七夕”也被现代人看成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适逢2010年七夕,我来到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斗门镇,寻访一对西汉武帝时期遗留下来的牛郎织女石刻,他们生动的记载了这一段千年之恋。

http://s7/middle/4a4670f8x8df21946b276&690

牛郎石刻(西汉)

http://s10/middle/4a4670f8x8df231053519&690

驾车途中遇到的火车
http://s8/middle/4a4670f8x8df21b012bf7&690

长安区斗门镇

http://s16/middle/4a4670f8x8df237d14b7f&690
牛郎石刻就位于这个院子里,当地人把它叫花厂,把牛郎织女石刻则称为“石爷”、“石婆”
http://s7/middle/4a4670f8x8df21a49fd06&690
石爷庙(牛郎石刻)孤零零的坐落在堆满水泥路沿的厂院里
http://s10/middle/4a4670f8x8df21983b629&690
轮廓清晰地牛郎石刻,石刻身高2.15米,底座与身宽相近,高1.25米
http://s7/middle/4a4670f8x8df22d959336&690
    牛郎织女石刻1956年就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保单位,在此碑的背后,有这样一段文字详细的记载了牛郎织女石刻的历史由来:“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训练水军,在今长安斗门镇一带,开凿了昆明池。池中刻置石鲸,两岸刻置牛郎、织女,以象征天河。二千多年的变迁,昆明池早已成为良田,但屹立在斗门镇街东的牛郎和镇东六里常家庄村北的织女石刻却精确地标明了昆明池东西两岸。”读罢此介绍,恍然大悟,原来这牛郎织女石刻竟是汉武帝时的杰作。但武帝开凿昆明池是为了训练水军,为何又要置牛郎织女石刻于两岸呢?莫非是在象征自己的天子身份?——天子开凿了天河,有了天河就得有神仙,于是牛郎织女应运而生,若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倒也算合情合理了。

    只是今天行走在斗门一带,当年的昆明池早已不见了踪影,随处可见的庄稼地早已将当年水军训练时的厮杀掩埋进了历史的黄土当中,无从寻觅。在斗门镇的西南方向不远处,有一个叫马王的镇子,那里和斗门一带是当年西周都城“沣京”和“镐京”的所在地,如今被称作“丰镐遗址”。在斗门镇的东北方向不远,有一个地方叫阿房宫乡,当年项羽火烧阿房宫,所以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也只是一个“阿房宫遗址”,听说刘晓庆最近正在阿房宫遗址对面的影视城里面演出史诗歌舞剧《阿房宫赋》,我有心观演却舍不得人民币,所以还是来看这免费的石刻吧。啰嗦了这么多只是想说一个问题,长久以来,我忽视了曾经辉煌的西安西南方的广大区域,若不是为了寻找牛郎织女石刻走这一遭,或许我还是不会对这里有多在意,但当我今天路过阿房宫遗址,踏在丰镐遗址的土壤上时,历史的厚重与苍茫感油然而生。汉武帝不愧是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他选的昆明池的所在地,刚好是前两个王朝帝都的中间位置,极尽往代之天地精华,如此造化,军队能不战无不胜吗?故成就其一代伟业!实乃天意呀!http://s9/middle/4a4670f8x8df21861c9a8&690

石婆庙(织女石刻)

http://s10/middle/4a4670f8x8df24d368b49&690

摆放织女石刻的殿堂
http://s8/middle/4a4670f8x8df21c13c317&690

适逢七夕庙会,香火格外旺盛

http://s5/middle/4a4670f8x8df23b4227c4&690
织女石刻,石刻身高2米,底座与身宽相近,高1.2米
http://s9/middle/4a4670f8x8df21ce97b58&690

还能看出织女石刻清晰的发髻

    牛郎织女石刻,是除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刻外,西汉石刻中的又一精品。此石刻比较细致的雕凿出身体轮廓及结构变化,是典型的圆雕作品,其艺术风格更为古拙简略,在细节的刻画上较霍去病墓石刻更加精致。在这组圆雕上,可以看出对面部五官、头发等关键性细节作了细致的雕凿,虽有斧凿痕迹,却不失精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人物形象生动写意,灵活地运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综合表现手段。运用线与面、粗与细、繁与简的雕刻艺术表现手法,其艺术风格更为鲜明。只可惜因风化剥蚀严重,并经过后人修补,有些部位或残缺严重,或大为失真。但即使这样仍然能够依稀看出汉代早期石雕艺术遒劲、质朴、浑厚的风格面貌和西汉工匠高超的雕刻技巧。
http://s5/middle/4a4670f8x8df24605a004&690每年七夕庙会这一天,来织女石刻参观祭拜的人都络绎不绝
http://s11/middle/4a4670f8x8df24437d3fa&690
祭拜石婆(织女)http://s9/middle/4a4670f8x8df2479cff18&690
石婆庙外

    走出石婆庙的大门,看着周围茂密的玉米地,不禁感慨沧海桑田,代易时移啊!昔日烟波浩淼的昆明池如今早已不复存在,演变为阡陌农田和村舍,唯有牛郎、织女石刻历经两千余年风雨依然伫立于原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爷”、“石婆”的名称将与牛郎织女一起,代代流传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